一、历史结论
①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学理论,它不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规律,尤其是不适用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
②严复在《天演论》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在知识界引起轰动,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以此作为进行救亡、维新与革命的思想武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总结整合
①过程: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②意义: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来绝大多数人对生物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给“上帝创造万物说”致命的一击。
一、历史结论
①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
③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二、总结整合
①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③影响:解放了思想,天主教的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一、历史结论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②智者学派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③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④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总结整合
智者学派①条件:民主政治发展。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③评价: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本质。
苏格拉底①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②评价: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历史结论
①背景: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②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③性质与作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空前解放了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④局限性: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二、总结整合
①《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历史结论
①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开始。
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③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反映出中国人对西方认识进一步加深,由学习技术层面过渡到制度和经济层面。
二、总结整合
①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
③19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主张政治上开国会、设议院;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商战。
④19世纪九十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并实行戊戌变法。
一、历史结论
①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从中国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时期的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主要字体。
②书法:中国书法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魏晋以前为自发阶段,魏晋以后为自觉阶段。李斯是的篆书家,东晋的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四大家,都以行书名世。元代赵孟頫,创赵体。明代以文徵明、董其昌声誉。
③中国画:中国画又称国画,是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追求抒情写意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中国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的作品,也有许多精彩之作。
二、总结整合
①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②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③中国画包括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注重写意传神。
④文人画是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其突出特点是写意,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意境是文人画的灵魂。
一、历史结论
①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后,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在欧洲,火/药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③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它未能使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④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医药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二、总结整合
①成就: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数学、天文、医学、农学等。
②特点:重视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适应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和医学等传统科技长期受到政府的重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
一、历史结论
①苏联解体: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根本的是长期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②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在于实力的增减,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于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
③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其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二、总结整合
①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多极化趋势表现: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及扩大;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可与美国抗衡;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高。
③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一、历史结论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②“二程”确定了理学的范畴“天理”,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
③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二、总结整合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②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③宋代儒学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完善。
一、历史结论
①主要表现: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二、总结整合
①形成: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②特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
③评价: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长远看,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一、历史结论
①前期主要进行经济改革,后期进行政治改革,放弃了苏共的执政党地位。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总结整合
①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突破,最终失败。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改革为突破口,也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而失败。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政治领域根本性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一、历史结论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美元为中心,美国为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②《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但它也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一个工具,美国成为这个国际贸易体制的中心。
③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战后世界贸易、货币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它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二、总结整合
①基础:二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②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③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④作用: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一、历史结论
①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的起义,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②巴黎公社是世界无产阶级暴力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
二、总结整合
①措施——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公职人员选举产生;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②失败原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
③经验教训: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政党领导;必须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广大农民支持。
一、历史结论
①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的国际经济联合组织,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②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
③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风险是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二、总结整合
①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其决策采取“完全协商一致”的方式。
②基本规则:多边贸易规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③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一、历史结论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②孟子的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
③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法家呼吁改革,墨家讲求实用。流派纷呈,学术活跃。
④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总结整合
①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教育上学术下移。
②主要学派:道家——无为而治;墨家——兼爱、非攻;法家——以法治国;儒家:孔子、孟子、苟子。
③影响: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一、历史结论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强化了君主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
③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总结整合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汉武帝肯定新儒学(董仲舒)的思想;起用很多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以“五经”为教科书。
一、历史结论
①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②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
二、总结整合
①两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②三个对峙: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③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④影响: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导致国际局势紧张(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一、历史结论
①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②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主张民主共和制,思想最激进。
③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思想家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强调理性,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为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
④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也对19世纪以后的亚洲国家有很大影响。
二、总结整合
①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核心:理性主义。
③内容: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④代表人物: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⑤作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为法国*作了理论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
一、历史结论
①近代自然科学革命首先从天文学领域开始,哥白尼“日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②牛顿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出现。
二、总结整合
①建立: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最显著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②影响:在经典力学预测下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体现了自然科学所具有的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①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家对“理性王国”失望,转而崇尚浪漫主义;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现实主义开始风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的经济危机带来了大动荡和大变化,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主流。
②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③19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的印象画派兴起发展,20世纪现代主义美术兴起发展,反映了当代欧美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④19世纪欧洲兴起的各种音乐流派,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日益增强的民族性。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它日益通俗化大众化,轻松活泼,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⑤电影和电视的发明是人类两项重大的文明成果,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历史结论
①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②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推行工业国有化;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③实质:用军事管理办法实现社会主义,以全面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总结整合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②内容变化: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除关乎国计民生外的企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
③结果:使俄/国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一、历史结论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罗斯福新政,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
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应运而生。
二、总结整合
①表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出现;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
②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③评价:资本主义发展在五六十年代出现“黄金时代”,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七十年代出现“滞胀”局面。
一、历史结论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二、总结整合
①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三项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
③四项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
④意义: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一、历史结论
①1929年经济危机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由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②它在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在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由于各国转嫁危机,它还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总结整合
①原因: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②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③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
一、历史结论
①18世纪,英国开始了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并逐步向其他国家扩展,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②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总结整合
①18世纪中期的英国具备了资本主义经济腾飞的三个基本条件:自由劳动力、资本积累和市场的开拓、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是生产技术革新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科学技术研究取得突出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结果。
③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一、历史结论
①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②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的形成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
③西欧国家对殖民地的暴力掠夺,是欧洲发展和兴旺的重要条件,迎来了工业革命,同时它也是亚、非、拉美灾难的根源。
二、总结整合
①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
②主要方式: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奴。
③影响:对西欧: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技术革命的到来;对落后地区:带来灾难,经济停滞,与西欧的差距逐渐拉大。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一、历史结论
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②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掠夺的财富并没有形成资本,而是流入荷兰等西欧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站在世界历史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哥伦布和麦哲伦对世界的探索和开拓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殖民扩张的属性决定了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总结整合
①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对黄金、香料的强烈渴望;《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商业危机;传播宗教;人文精神的鼓舞。
②条件:葡、西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增加。
③影响:引发早期欧洲殖民扩张活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由相对分散孤立的状态逐渐走向一个整体;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历史结论
①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②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
③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④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民族独立,于1961年举行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二、总结整合
①一大趋势:多极化趋势出现。
②两极格局: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③三大力量:西方(西欧、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壮大。
一、历史结论
①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②中国古代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③代表手工业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二、总结整合
①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②主要行业:冶金、陶瓷、纺织等。
③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一、历史结论
①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②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小农经济的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⑤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总结整合
①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③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④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⑤地位:立国之本。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