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答案】1.B2.C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使得……”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第二段说的是“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无法说明是“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重要的现象”,且“重要的现象”错误,文中说的是“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选项忽略了“之一”这一词语,夸大其词。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是从经典作品的魅力到阅读经典,再到成就今典,并非是论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错误,“不再是……而是”改变了文章的意思,第四段说的是“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文中是“不仅仅是……,还将是……”,两者都包含。C项,“如果……就”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第五段只是说“‘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文中说的是“需要……”,但并非这样做了就一定能避免。D项,“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后一段说的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选项把“技术发展”换为“知识更新”。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也出生在棣花的这片土地上,人因为贾平凹而来棣花,因为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为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说要去看看棣花的荷,于是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原来,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济南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这样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确实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像,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着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在这里,观赏到了荷生命中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也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灿烂的时刻,而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是有过艰辛的,它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它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够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作者没有去棣花观荷,认为棣花的荷花是个传说,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C.看到棣花的荷塘,让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5.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6.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开启全新变革,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而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人工智能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时代,数据到底该怎么用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数据隐私是一项基本权利,未经同意,任何人不应该将他人的搜索行为、购买行为、行程等数据用于牟利。就如一些互联网媒体在未经本人同意的前提下抓取消费者的搜索记录,并投放广告,这等于未经授权将个人隐私数据变现来赚取收入,某种程度上已侵犯了用户的数据隐私权。
日前,脸书事长扎克伯格在问询听证会上承认,除了将注册用户的数据供第三方使用,脸书还收集未注册用户的数据,令数据“泄密门”进一步发酵。而国内消费者反映,在手机百度上搜索吸尘器后,频繁收到百度、京东、网易新闻等AP推送的吸尘器广告。百度利用搜索记录定向推送吸尘器广告尚可理解,为何京东、网易新闻也有此类推送呢?他们又是如何得知该消费者关注吸尘器呢?数据隐私状况令人担忧。
同时,数据分享又是十分必要的。以人工智能医生为例,仅在影像诊断方面,人工智能就需要学习大量的影像病例,以达到较高的准确率。此类数据分享和汇总分析终将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
数据隐私与数据分享界限如何划分?关键在于规则的建立。脸书数据“泄密门”后,苹果、百度、腾讯等企业纷纷表示自己是绝对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但海量的信息收集和存储,使相关互联网公司实际上拥有了一种巨大的权力,仅仅靠企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权力如果不被关进笼子,那么在网络上近乎“*奔”的用户信息,可能随时都会被出卖到镁光灯下。
正如硬币有两面一样,大数据也有两面性。无论你是否喜欢,大数据裹挟着好与不好同时到来。面对新技术,我们要拥抱它,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否定它。一个行业兴起初期往往处于野蛮发展状态,企业由小变大则需要规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规范。没有数据的规范使用,就没有数字经济产业的健康生态。规范不是制,不是遏制技术发展。相关规范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是客观的,应积极探索,在创新中解决问题。
(摘编自李心萍《数据隐私和数据分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开启全新变革,这也意味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B.脸书广泛使用用户数据、百度等APP推送给消费者广告,表明了数据分享十分重要。
C.擅自将个人隐私数据变现来赚取收入,某种程度上已侵犯了用户的数据隐私权。
D.建立对于数据隐私与数据分享的规则,并不会限制互联网企业的健康生态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脸书百度、京东网易新闻等事例证明了当前数据隐私状况令人担忧。
B.文章针对数据隐私问题和数据分享问题的论述采用了对比式论证结构,思路清晰。
C.末段作者用“硬币”的比喻说明大数据具有两面性,指出我们应该在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中解决问题。
D.本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我们应积极面对数据隐私和数据分享中出现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国内各大网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大量消费者的数据隐私权受到侵犯。
B.对人工智能医生这类数据进行分享和汇总分析,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
C.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律,那么互联网上的用户信息就很有可能随时被出卖。
D.营造数字经济产业的良好生态,使产业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数据的规范使用。
【答案】1.B2.B3.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析此类题,要将选项与涉及的原文信息进行比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品味语意是否改变,推理判断是否合理。B项曲解文意。联系原文看,“脸书广泛使用用户数据、百度等APP推送给消费者广告”是表明“数据隐私状况令人担忧”,而不是选项认为的“表明了数据分享十分重要”。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划出与选项相关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迅速串联上下文内容,从而理清文章思路,然后依据自己掌握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知识认真比对分析,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B项分析有误。联系全文看,首先明确的是“数据隐私是一项基本权利”,后面讲“同时,数据分享又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针对数据隐私问题和数据分享问题的论述采用的并列式结构,而非选项所说的“对比式论证结构”。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因果不当。从文中看,“大量消费者的数据隐私权受到侵犯”不是“国内各大网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一些互联网媒体在未经本人同意的前提下抓取消费者的搜索记录”,不自律不守规则牟利造成的。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从试题到文本,要就文论文,直至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切勿主观。设题的误区一般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上海11月10日电(记者田泓)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0日在上海圆满闭幕。11月5日至10日,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进口博览会吸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截至11月10日中午12时,累计进场达80万人。交易采购成果丰硕,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
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介绍首届进口博览会出席嘉宾多、规格高,国内外影响广泛。展览规模大,展示水平高,经贸成果丰硕。虹桥国际经贸论坛成为共商国际经贸问题的高层次交流对话平台。此外,还同期举行了虹桥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
据介绍,第xx届进口博览会招展报名工作已经开始,总体规模、展期、展品范围和展位价格与首届基本上保持一致。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明确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牌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展会,进博会在国际贸易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这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此次进博会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这些数据背后,是全世界用行动为中国这一史无前例的创举鼓掌,也充分体现出各国共享未来、共同发展的意愿。
从历史和现实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是各国人民利益之所在,是大势所趋。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就指出:“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并强调:“各国都应该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召开人类历第国际进口博览会,正是顺应历史、顺应大势的现实行动,充分表明了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定不移奉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捍卫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立场,释放了中国坚定改革,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信号,为各国扩大对华出口提供了契机,也为各国彼此之间开展国际贸易、分享合作商机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推动全球范因内进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精彩收官,而6天精彩将变成365天的常态。线下,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早已启动运营;线上,“6天+365天”的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打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平台齐接力,让进博会“永不落幕”。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这是中国的郑重。这个平台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永不落幕”的进博会,背后是永远不会关上的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也将推动全球共同开放,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与各国一道,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网络资料)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届进口博览会意向成交累计达578.3亿美元,其中汽车展区成交意向占到第三位。
B.首届进口博览会举行期间,虹桥国际经贸论坛成为共商国际经贸问题的高层次交流对话平台,还同期举行了虹桥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
C.第xx届进品博览会已经开始招展报名,其主题和总体规模等各项内容与首届基本保持一致。
D.中国举办的首届进博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展会,具有开创性意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及高端装备”在首届进口博览会上意向成交额高,说明这一领域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B.只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捍卫经济全球化,各国共享未来共同发展的意愿就一定可以实现。
C.首届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创举,世界各国在未来将以实际行动为中国鼓掌。
D.线下、线上“6天+365天”的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跨越时空,接力运行,为“永不落幕”的进博会增光添彩。
6.中国举办的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有何意义?
【答案】4.C5.B
6.(1)进博会在国际贸易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2)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3)为各国扩大对华出口提供了契机,也为各国彼此之间开展国际贸易、分享合作商机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推动全球范因内进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4)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也将推动全球共同开放,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联系文章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等进行比对分析,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本题是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无中生有。材料一讲的是“总体规模、展期、展品范围和展位价格与首届基本上保持一致”,并不包括选项里的“主题”。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解读文本,对文章所述的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确选项在设题方面的陷阱,逐一分析判断。B项曲解文意。材料二讲的是“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单就“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捍卫经济全球化”来说“意愿就一定可以实现”,表意绝对化。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文章谈到的“中国举办的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意义”主要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需找到表述举办的作用和影响的相关语句,进而提炼意义,分点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象
(波兰)斯沃瓦米尔?姆罗热克
动物园的总经理是个野心家。对他来说,园中的动物不过是自己往上爬的晋身之阶而已。至于他管辖的单位所具有的教育年轻人的应有职能,他一点都不在意。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獾没有自己的窝,旱獭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极少叫唤。这些缺点不应该出现在动物园里,尤其是在这座经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
这是一座省级动物园,但是缺少几种基本的动物,例如大象。但他们饲养了三千只野兔,以此暂时顶替。然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动物园也要逐渐完善。终于轮到填补大象空缺的时候了。恰逢国庆日,动物园接到通知,大象的配给批文终解决了。动物园的那些全情投入此事的工作人员感到无比高兴。然而他们得知动物园的总经理给华沙方面写了一封请愿书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诧,这封请愿书拒绝了大象的配给,还阐述了用更加经济的手段获得大象的计划。
请愿书是这么写的:“我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和炼钢工人带来巨大负担。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自己的大象’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我们可以用胶皮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象的尺寸,内部充气,并用因栏将共围起来。这头‘大象’在细节处理和描绘上也力求逼真,即使从近处审视都无法辨别真伪。由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架新的喷气式飞机或者修复一批教堂古迹。请注意,这个创意以及本计划的编制都是我对我们祖国建设事业的一点微薄献礼。此致敬礼!”下面还有签名。
这封请愿书显然到了一位素餐尸位的官员手上,这位官僚并不探究事件的本质,只是遵循节省成本的原则接受了这个计划。在得到肯定的批复后,动物园总经理就命人去制作巨大的橡皮皮囊,然后充上空气。
给大象充气的任务交到了两个看门人手上,他们从皮囊的两端分别往里充气。出于谨慎考虑,整个工作必须在当夜完成。城市的居民已经知道要来一头真的大象,都想先睹为快。此外,总经理也在催促施压,因为他期望获得一笔奖金,如果他的设想获得成功的话。
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这里是一个手工工作间。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发现,灰色的皮囊只是在地面上方凸起了并不明显的一点,形成了一个扁平的鼓包,根本看不出大象的样子。夜越来越深,喧嚣和嘈杂的人声也早已隐去,动物园里只飘荡着胡狼的嚎叫。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习惯这样的体力活。
“干得越来越辛苦了!”第一个人抱怨。
是啊,累死了,我们歇会吧。”第二个人附和道。
当他们休息时,其中一人注意到墙上凸出来的煤气阀。他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用煤气代替空气把大象充满呢?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同伴。
于是他们决定试试。把煤气阀接上大象,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不一会儿工作间里就站起了一头大象,庞大的躯干粗壮的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栩栩如生,大小和真的一样。
“棒极了!”那个想到用煤气的看门人肯定地说,“我们可以回家了。”
清早,有人把大象搬到了特意为它准备的带有围栏的场地—一就在动物园的中心位置,猴笼的旁边。大象被摆在天然岩石的背景下,看起来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字。
这天来参观的第一批观众中有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当地小学生。老师想用实地观摩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讲授关于大象的课程。全班学生在大象的围栏前站好后,老师开始讲课:“大象是一种食草动物,它们在长鼻子的帮助下拽下嫩树枝,吃上面的叶子。”
围在大象周围的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
“大象是由现在已经灭绝了的猛犸象直线进化而来。因此毫不奇怪,它们是目前陆地上生存的大的动物。”
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
“只有鲸鱼比大象更重,但是它生活在海里。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森林是大象。”
一阵轻风吹过动物园。
“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右。”
突然,大象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向地面的观众们展示着四条张开的圆柱形粗腿、鼓鼓的肚子和长鼻子。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
后来,大象在附近的植物园被找到,它跌落在仙人掌上,被扎爆了。
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小说开篇,单刀直入地称主人公为“野心家”,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位动物园总经理为了节省开支,其所作所为已经到了贪婪和愚蠢的程度。
B.小说虽然情节简单,语言平实,但却制造出了荒诞的喜剧效果。例如“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假的大象“看起来颇威严”。
C.动物园的全体员工对大象配给批文一事全情投入,参观动物园的小学生们勤奋好学地做着笔记,这些描写与总经理的行为构成了鲜明对比,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意义。
D.当“大象”随风飞走后,作者用“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来侧面描写动物园游客们的反应,笔墨俭省却意蕴深刻。
8.请分析在这篇小说中,“大象”具有哪些内涵和作用?
9.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C8.“大象”在文中有三层含义:①指人们盼着的真正的食草动物大象;②指用胶皮制作的所谓的“大象”;③象征美好的新事物、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等等。作用:(1)全文围绕“大象”展开,“大象”是线索,起到了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使结构严谨;(2)通过写“大象”的情节,突出了人物形象特征,比如表现总经理的贪婪愚蠢、某些官员的素餐尸位、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等;(3)动物园担负不到教育年轻人的应有职能。动物园总经理命人制作胶皮“大象”充当真正的大象,再到胶皮“大象”终被炸爆的情节,讽刺了不作为现象,突出文章主旨,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9.文章结尾出人意料:①那些在动物园里曾经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刷刷地记着笔记的勤奋好学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这一结果有些出人意料。②“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他们有这样一种和客观事实完全不同的认识,也让人讶异。结尾又在情理之中:①自然界本有大象,但这座省级动物园里没有过,好不容易有了看大象的机会,一些人的作为却欺骗了他们。他们见到的“大象”和书本上所学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如大象不会折下树枝,不仅不是课上讲的“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右”,而且还会随风飞走。牌子上写“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不会跑”也不是大象的实有特征,向游客传递的信息都是错误的。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有情可原。②经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之前存在的缺点,之后为了降低成本、个人功利,制作假大象欺骗游客,勤奋好学的小学生受了欺骗,不相信课本所写老师所讲,不相信教育而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这个结果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题干要求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分析不当。原文第二段写的是“动物园的那些全情投入此事的工作人员感到无比高兴”,选项理解为“全体员工”,表述范围扩大。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物象的含义及其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看清要求,注意体会不同的语境一一弄清楚“大象”这一物象特征,然后结合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文章主旨和表现手法等分析出含义及作用,整理作答。“大象”,从文中内容看,既指人们盼着的真正的食草动物大象,也指用胶皮制作的所谓的“大象”。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发觉渴望了解的大象原来是假的,后来都中途辍学,这一记叙,又让“大象”多了一层象征意义——美好的新事物、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等。以“大象”为题,全文情节都围绕“大象”展开,“大象”起到了线索作用,作者借虚假的“大象”来揭露那些只为自己往上爬而不顾念公众利益的“野心家”的贪婪和愚蠢,借“大象”的随风飘走、跌落和被扎破,也暗示了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的破灭,引发了教育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段落及写作手法的分析概括能力。做此类题目,要审读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结合全文情节内容,从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主旨表达方面多加体会。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即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要答出结局出乎意料的原因,还要抓住前文情节的铺垫,找出“合乎情理”之处。如哪些地方为后文埋下伏笔。结合文中多处内容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以灌氏姓为灌孟。
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从一骑归。夫身被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B.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C.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D.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侯爵,为我国封建时代五等爵位之一,在公爵之下,在伯爵、子爵、男爵之上,享有封地,可世袭。颍阴侯以颍阴为封地。
B.舍人: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的通称。《史记》中记载的蔺相如、战国四公子等都做过舍人。
C.二千石:汉代官员俸禄一半发谷,一半发钱,地方郡一级的政权长官年禄是二千石,后世常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的官员。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称妃嫔、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平民死可以称为“卒”或“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夫父子受到两代颍阴侯恩宠。灌夫的父亲因为得到颍阴侯家的恩幸而改姓灌,灌夫因为颍阴侯的推荐而为官。
B.灌夫作战勇猛视死如归。与吴军的战斗非常惨烈,身受十余处重伤,当伤好一些后他又再次请求出战。
C.灌夫为人粗鲁任性不拘小节。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一起饮酒,喝醉后出手打死了窦甫,窦太后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调任做了燕相。
D.灌夫刚强直爽蔑视权贵。他不喜欢阿谀奉承,甚至会凌辱地位高于自己的权贵;对贫贱的士人恭敬有加,还在公开场合推荐夸奖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因此而赞美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
(2)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
【答案】10.D11.B12.C
13.(1)按照军中法令,父子一起从军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的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柩回来。(2)召集军中与他有交情又愿意跟从他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营的门,没有人敢再前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可用排除法。从所给句子看,“任侠”,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词语,意思是凭借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帮助他人。“好任侠”是介绍灌夫特征,和“已然”不搭配,排除AC。“然诺”是常见词语,意思是指许诺,答应;从不轻易答应别人,答应了就一定履行诺言。二字不能断开,也不能接“诸所”,可排除ABC。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B项表述不当。《史记》中记载的蔺相如做过舍人,战国四公子是礼贤下士,以养“士”著称的,没有做过舍人。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C项曲解文意。联系原文“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看,是灌夫喝醉了打了窦甫,皇上怕太后杀他,把他调任做了燕相。选项说“喝醉后出手打死了窦甫,窦太后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调任做了燕相”,表述有误。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军法”:名词作状语,按照军队法令。“俱”:一起。“死事”:为国事而死,为国战死。“丧”:丧柩,灵柩。(2)“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定语后置句,军中与他有交情又愿意跟从他的壮士。“善”:有交情。“及”:等到。“壁”:营垒,军营。“莫”:没有人。“前”:前进,上前。
参考译文
灌夫将军,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是张孟,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受到灌婴的宠信,便推荐他官至二千石,后来冒用灌氏的姓叫灌孟。
吴楚叛乱时,颍阴侯灌何担任将军,隶属太尉,他向太尉推荐灌孟担任校尉。灌夫带领一千人与父亲一起从军。灌孟年纪老了,颍阴侯勉强推荐他,所以灌孟郁郁不得志,所以每逢作战时常常攻打敌人的坚强阵地,后战死在吴军中。按照军中法令,父子一起从军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的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柩回来。但灌夫不肯随同父亲的灵柩回去。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因此灌夫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军中与他有交情又愿意跟从他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营的门,没有人敢再前进。只有两人和灌夫属下的奴隶共十多个骑兵飞奔冲入吴军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敌军几十人。不能再继续前进了,又飞马返回汉军营地,所带去的奴隶全都战死了,只带了一人回来。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恰好有名贵的良药,所以才得不死。灌夫的创伤稍稍好转,又向将军请求说:“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军营垒中路径曲折,请您让我再回去。”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报告,太尉于是坚决地阻止了他。等到吴军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把灌夫的情况向皇上汇报了,皇上就任命灌夫担任中郎将。过了几个月,因为犯法而丢了官。后来到长安安了家,长安城中的许多显贵没有不称赞他的。汉景帝时,灌夫官至代国国相。景帝去世,当今皇上武帝刚即位,认为淮阳是天下必须驻扎强大的兵力防守的地方,因此调派任灌夫担任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又把灌夫内调为太仆。二年,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喝酒,轻重不当,灌夫喝醉了,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的兄弟。皇上恐怕窦太后杀灌夫,调派他担任了燕国国相。
灌夫为人刚强直爽好发酒疯,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对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凡是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他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一定去凌辱他们;对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许多士人,越是贫穷地位低的,就更加恭敬跟他们平等相待。在大庭广众之中,推荐夸奖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也因此而推重他。
灌夫不喜欢文章经学,爱打抱不平,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办到。凡和他交往的那些人,无不是杰出人士或大*巨猾。他家中积累的资产有几千万,食客每天少则几十,多则近百,在田园中修筑堤塘灌溉农田,他的宗族和宾客扩张权势垄断利益,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颍川的儿童于是作歌唱道:“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浊,灌氏灭族。”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15.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4.B15.《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做题要求,再结合题目含义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进而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辨析,终得出答案。B项分析不当。“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要求,依照题干所说的比较内容,回顾旧知,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通读全诗,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中描写的形象和传达的思想感情。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他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两首诗中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对儿童稚态的描摹,点活了全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样。
(2)庄子在《逍遥游》中列举了真正进入逍遥之境的三类人的至高状态:“________,________”,圣人无名。”
(3)《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曲虽终,而令人荡气回肠的音乐魅力却萦绕不去的艺术效果,令读者回味。
【答案】(1).陟罚臧否(2).不宜异同(3).至人无己(4).神人无功(5).东船西舫悄无言(6).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重视平时积累,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侧重点,借助语境和字义来确定字形,注意关键字和易错字写法,不丢字加字,书写清晰工整,写完要回顾检查。注意“陟”“臧”“异”“功”“舫”“唯”等关键字的写法。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时此类题目,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根据所给语境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下,相声艺术渐渐回归到了市场运行的轨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复了传统,但是我们的时代已发生了沧桑巨变,坚持传统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式的故伎重演,我们的文化记忆被唤醒绝不意味着那些曾被否定的糟粕也将一并,文化垃圾无论以何种形式死灰复燃或都不该被允许。遗憾的是,一些小剧场舞台在对年轻相声演员的引导中,以低俗代替了通俗,用欲望代替了希望,感官刺激代替了娱乐享受。一些相声从业者对传统相声笑的审美认识模糊,缺乏前辈大师的文化自觉。他们一味“向卖座看齐”“向流量看齐”,以鼓吹“去价值观”“去思想化”来,无底线媚俗,(),使之滑向粗俗肮脏的泥潭。我们痛心地看到,当今相声舞台上,有人借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一时间沉渣泛起,雾霾弥漫,这不仅是语言污染,更是对观众的心灵污染,与新时代的文化。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东山再起移花接木夸夸其谈水火不容
B.卷土重来暗度陈仓哗众取宠格格不入
C.东山再起移花接木哗众取宠格格不入
D.卷土重来暗度陈仓夸夸其谈水火不容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使得原本已被剔除的糟粕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生生揉进
B.原本已被剔除的糟粕被生生揉进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
C.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被生生揉进原本已被剔除的糟粕
D.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生生揉进原本已被剔除的糟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
B.有人借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
C.有人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
D.有人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
【答案】17.B18.D19.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思考所给词语的意义和特征,再按照要求,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卷土重来:多指遭到失败以后再组织力量。语境涉及对象是“被否定的糟粕”,用“东山再起”色彩不合,应填“卷土重来”。移花接木: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暗度陈仓: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语境单说“文化垃圾”的情况,偏重结果目的,用“暗度陈仓”更合适。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不能受“来”等词语修饰。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取众人的好感或拥护。语境涉及“相声从业者”的表现,用“哗众取宠”更合适。水火不容: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格格不入:有抵触,不相投合。语境谈“与新时代的文化”的关系,用“格格不入”更合适。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侧重于语意简明、连贯、得体。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根据前后语境综合分析作答。要选“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可以从对比选项,做筛选排除。语境是“相声从业者”的做法,从话题统一性上看,排除BC项。对比AD项,“使得原本已被剔除的糟粕……生生揉进”表意不当,“生生揉进原本已被剔除的糟粕”等侧重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的行为。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然后联系上下文,审读原文语句,确定语意关联,再次对比选项,找出差别,认真推敲之后确定答案。本题要求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先看画线句子,看语病所在,结合选项特征,逐一排除。仔细阅读划线句子,看选项,A项“打着……名义”搭配不当;B项“借着以……的名义”杂糅,可以“借着”和“以……名义”任意保留其一;D项“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语序不当。故选C。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为三部名著各写了一句简洁的评论,该书2014年由中华书局加以评注后再版发行。请从以下材料的推荐作品中任选两部,仿照《幽梦影》中的原句为这两部作品各写一句评论,并分别写出相应的注释。
《幽梦影》原句: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①,《西游记》是一部悟书②,《金瓶梅》是一部哀书③。
中华书局注释:
①《水浒传》中写英雄结义,啸聚山林,表现的是人生走投无路被逼造反的愤怒,所以称之为怒书。
②《西游记》借取经写了大量宗教内容,通过八十一难写了师徒四人经由挫折与勘破而逐渐悟道取得真经。
③《金瓶梅》写世情与享乐,其中随处可见人性的堕落。作者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哀之感与无可奈何。
推荐作品:《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世说新语》
【答案】①《红楼梦》是一部奇书。
注释:《红楼梦》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包含许多古代的生活习俗、典章制度、方言俚语、与故事情节息息相关的诗词曲赋,内容包罗万象,思想博大精深,可谓奇书。
②《儒林外史》是一部悲书。
注释:作者秉持公心,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写出了科举制度下士人的悲剧命运,对中国古代官场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和评论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先明确要求,对所仿照的例题从内容、句式、修辞、衔接特点上进行分析,评论时要了解事物特点,分析贴切,避免观点偏颇或无中生有。所给的是名著作品,仿写格式遵照“作品+是+一部()书”的形式,括号内用一个字概括作品突出的特点,然后再根据积累,围绕特点对作品做出评论。如《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寄寓了作者的理想,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等等。任选两部作品各写一句评论,并分别写出相应的注释,要选择有把握的来写。
21.“打call”是一个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中英文混合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出多种含义。请根据下列句子的不同内容,分别用一个汉语词汇替换每个句子中的“打call”一词(每个替换词语不超过三个字)。
①这里四季有花,美食地道,街巷有故事——高颜值的广州得到了外地朋友的疯狂打call。
②为尽快解决案子,女子与南阳赵军法官近千次打call,至今仍未得到满意答复。
③作为90后,要在新时代保持“初心”,坚定信念跟党走,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祖国打call。
④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应有尽有,你不来打call?
⑤国力的迅猛增强,吸引留学生归国成潮打call未来。
【答案】①赞美②打电话③奋斗④体验⑤助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语境义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词的本意去推断,并且注意词语搭配。“打call”是LIVE时台下观众们跟随音乐的节奏,按一定的规律,用呼喊、挥动荧光棒等方式,与台上的表演者互动的一种自发的行为。打call是对台上艺人支持与喜爱情感的集中表达,看似疯狂,实则理性,主要体现为台下整齐划一的呐喊和一片荧光棒的海洋。一般在网络上的“为XXX打call”的用法,其实就是为了表达“我为XXX加油”、“我支持XXX(的某种行为)”的意思,表达一种赞成、支持的态度。具体到句子里除了贴近词语特征理解外,还会引申出其他的相关语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①表达“喜爱”的意思,与“疯狂”组合,体现程度高,可用“赞美”;②侧重说联系,比较形象地需要呼应的做法便是“打电话”;③加油干,就是为祖国而奋斗,有充满热情之感;④北京国际设计周有活动,希望对方参与感受,理解作“体验”比较贴近词语本意;⑤留学生归国是奉献,是增添力量,且要和“未来”搭配,联系“打call”特征可以理解为“助力”。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下面这幅漫画曾获得某报社举办的优秀漫画作品评比一等奖,在获奖作品介绍中主办方写道:“该作品画面内容虽通俗易懂,但构思却以小见大,寓意深刻,凡天下事似乎皆可从中汲取智慧。”
要求:仔细观察漫画内容结合文字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示例: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从涵养家风做起
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魂脉。漫画中的夫妇俩,一个蹲着给老母亲洗脚,一个站着给老母亲梳头。他们的孩子,也就是老人的孙子,站在凳子上给自己的妈妈梳头,这一幕温馨感人的画面,反映了其乐融融的一家人的日常。一家三代的开心笑容是对幸福的好注解,父母的身教影响了孩子,“孝顺”的思想得以传承。画面中的事虽小,但小中见大,它启示我们,良好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从涵养家风做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是人立命之本,也是国家安定之重器。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只有小家和谐幸福,才会有国家之富强繁荣。“家风连国风,国风兴家风,仁义礼智信,千年传美德。”诵读《诫子书》、《朱子家训》中的家教名联,我们可以在诵读中接受道德洗礼,品悟家风真谛。看《周恩来的家风家规》专题教育片,通过周总理身边人饱含深情的诉说、珍贵的回忆,我们感受到了他那一脉相传的清正家风。
家是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往往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力量。在河南省舞阳县吴城镇黄庄村的“全国文明家庭”赵伏妮一家,85岁的赵伏妮作为儿媳时曾精心照顾失明40多年的婆婆直至为老人送终,在附近村民中传为佳话。耳濡目染,赵伏妮的5个儿媳儿子和媳妇,用淳朴的家风,演绎着美好的佳话。
良好的家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里一代又一代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涵养家风做起。作为政府要充分认识家规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扎实推进家规家风建设落地生根。作为公民个人,更要实现家风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常态化,在良好的家风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净化身心,涵养文明风尚,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
良好的家风是优秀品质在家庭中的沉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言传身教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才是难能可贵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从涵养家风做起。愿我们像漫画中的一家人一样,像我们身边的更多的美好家庭一样,从点滴做起,坚守好品德,传承好家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漫画寓意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明确要求,确定答题方向,然后读懂画面,观察画面的构成要素;合理想象,类比联想,探究画面寓意。漫画中是夫妇俩,一个蹲着给老母亲洗脚,一个站着给老母亲梳头。他们的孩子,也就是老人的孙子站在凳子上给自己的妈妈梳头,一家三代的开心笑容是对幸福的好注解。这幅漫画反映的是“孝顺”在家庭里的体现,父母日常的身教影响了孩子,“孝顺”的思想得以传承。题干中强调该作品构思“以小见大,寓意深刻”,是想让读者去感悟这一件事具有的普遍意义,如思考如何更好地对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等。然后“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不少于800字的写作。
参考立意:
1、传承孝之道,做好“家”字大文章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从涵养家风做起
3、“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从人人做起
4、以孝治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5、树立好家风,传递正能量
6、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身教重于言教
可用素材:
1、俗话说:“生意好做,妯娌难搁。”但在河南省舞阳县吴城镇黄庄村,有这样一个家庭,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中,一家人和睦相处,互相尊重——这就是全国文明家庭赵伏妮一家。“5个媳妇都很好,多年来从来没有让我生过气。她们一起出去办事,不了解的,还以为她们是亲姐妹呢!”85岁的赵伏妮自豪地说。赵伏妮作为儿媳时曾精心照顾失明40多年的婆婆直至为老人送终,在附近村民中传为佳话。耳濡目染,赵伏妮的儿子和媳妇,也像她一样,精心伺候父母,传承孝道。为了让婆婆心情舒畅,五个妯娌也是各显神通。大媳妇师荣枝爱和婆婆话家常,每天早晨都端上一碗荷包蛋;二媳妇汪凤枝,心细如丝,带婆婆去看病从不骑电动车而是骑脚踏三轮车,既平稳又安全;三媳妇刘朵经常给婆婆洗头,洗脚,剪指甲;四媳妇阚玉香,尊重老人的爱好,经常给婆婆改善伙食;五媳妇张淑梅,每逢邻村有庙会总会骑着三轮车拉着婆婆去看戏,凡是老人喜欢吃的,她都大袋小袋地买给老人吃。2014年5月,赵伏妮一家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美家庭”;同年9月,被中宣部和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孝老爱亲美家庭”。2016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她们用善良和勤劳给邻里乡亲做了良好的表率。在赵伏妮家庭的影响下,村里每年都要进行“好媳妇”“好婆婆”评比,孝老爱亲在黄庄村已经蔚然成风。
2、什邡市“五老”志愿者,今年62岁的王克秀,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已近十年,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为“王奶奶”。王克秀认为用传统文化、传统礼仪让青少年与监护人一起接受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成长。2016年,王克秀启动了“以孝治家”孝文化活动,绘制“新24孝”彩绘墙,通过宣传“孝文化”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在暑假期间,为了陪孩子锻炼、学习,刚刚接受胆囊切除手术三五天,她就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出院参加工作。有人问她退休了,为啥不安度晚年,不帮助子女料理家中事务。她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下一代都能学有所成,报效家乡,为地方发展作贡献。”
3、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4、身教重于言教。——魏源
5、好的榜样是看得见的真理。——英国谚语
层次分析:开篇概述材料,引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从涵养家风做起”的话题。接着举例子、讲道理论述家和家风的重要性。后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对政府和公民个人提出建议,进一步强调观点。后回扣材料,重申观点,呼吁号召结尾。文章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