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让球盘口不变

时间:2013-10-30 14:49: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足球让球盘口不变》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1. 起义背景
土地兼并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朝末年,已出现“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地主官僚的大小庄田遍布各地,大者有田上万顷,而大量农民却失掉土地。土地兼并是当时阶级矛盾尖锐化的基本原因。
赋税繁苛 唐后期,由于对藩镇和边疆各族战费的支出,官僚机构膨胀以及统治集团生活奢侈等原因,政府的财政支出日增,不断加重赋税。初行两税法时,规定定税计钱,折钱纳物;但由于铜钱的流通额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致使钱价不断上涨,物价不断下跌,即使税额不变,纳税者的实际负担也在增加。地方官更是任意增加税额。在不断提高的两税之外,政府还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收取各种杂税,如漆、竹、木、金、银、蔬菜、水果、木炭、食粮、布绢、牲畜等都要收税,几乎是无物不税。另外,还通过盐、茶、酒的专卖来榨取人民。其中对人民危害的是榷盐。开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开始征收盐税。当时的盐价是每斗十文。乾元元年(758年),实行榷盐政策,盐价猛增到每斗一百一十文。至德宗时(780—805年),又增到每斗三百七十文。以至民间有用数斗谷子换一升盐的情况。官盐价过高,人民或被迫淡食,或买价钱较低的私盐。政府为垄断盐利,严禁贩卖私盐,致使矛盾更加激化。
唐朝政府还通过“和籴”、“和市”等,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买人民的粮食、布帛,有时甚至不给钱。懿宗以后,政府的财政危机严重,经常向农民预征两三年的赋税,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有些地主把他们的赋税以各种方式转嫁到农民头上,甚至兼并了农民土地,仍要农民交纳赋税。破产逃亡户的赋税也被官府强加到未逃户身上,这就使未逃户也走上破产逃亡之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统治集团腐朽贪残 唐末的皇帝都是昏庸之辈,生活上极端奢侈,只管游乐挥霍,以至府库空虚,政治黑暗。官僚们贪污受贿成风,懿宗时的宰相路岩生活豪奢,擅权纳贿,仅他的亲信边咸的家产便可供两年军饷。咸通十年(869年),陕州大旱,有百姓告灾,观察使崔荛(fào饶)竟指庭院中树说:“此尚有叶,何旱之有?”并痛打告灾者。
唐末,翰林学土刘允章曾向皇帝上书,指出当时国有九破,民有八苦。九破是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八苦是官吏苛刻,私债征夺,赋税繁多,所由乞敛,替逃入差科,冤屈不得申理,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这说明了唐朝至此时,已危机四伏,再也不能继续统治下去了。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浙东农民在裘甫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并很快攻占象山、剡县(今浙江嵊县)等地,队伍发展到三万余人,又连下上虞、余姚等县。次年七月失败,裘甫被杀。咸通九年(868年),驻守桂林的徐州、泗州戍卒八百人又发动兵变,拥立粮料判官庞勋为首领,结队北归。至徐州时,已发展至十万人。占有今山东南部、安徽和江苏北部广大地区,屡败唐军。至次年九月,庞勋战死,余部败逃,后多加入黄巢军中。
2. 黄巢领导的农民战争
黄巢、冤句(今山东荷泽西南)人,曾以贩私盐为业。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等率领农民数千人在长垣(今属河南)起义,黄巢于次年起义响应。后与王仙芝会师,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转战南北 王仙芝、黄巢都是贩卖私盐出身,熟悉各地情况和交通路线,具有和官军斗争的经验。他们领导起义军采取了避实击虚、流动作战的方针。乾符三年(876年),攻克汝州,包围郑州,洛阳为之大震。后来,在湖北时,王仙芝动摇,欲接受唐朝的招降,遭到黄巢等人的坚决反对,未成事实。但是起义军也开始分裂为两支,一支由黄巢率领,北上转战于今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一带;一支由王仙芝率领,继续在今湖北和河南南部战斗。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在湖北黄梅战死,其士卒的一部由尚让率领北上,并入黄巢部;另一部南下湖南、江西、安徽、浙江一带。
黄巢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有部众十余万人。由河南率军南下,进入湖北,再渡长江,进入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并攻克福州。乾符六年(879年)九月,攻占广州,部众号称百万。黄巢向全国发布檄文,宣告将北上。指斥朝廷宦官专权,官吏贪暴,纲纪败坏,用人惟亲。宣布“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黄巢又分兵西取桂州(今广西桂林),控制了岭南的大部分地区。
起义军在广州停留了一段时间,由于不服南方水土,军中疾疫流行。十月,黄巢率领起义军北上,自桂州乘大木筏,沿湘江北上,攻克潭州(今湖南长沙),消灭唐军十万。后又占领江陵,转战于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一带。
广明元年(880年)五月,起义军歼灭唐招讨都统高骈的精锐部队,杀其骁将张璘。七月,由采石渡过长江,进入河南。十一月,起义军六十万向洛阳进军。黄巢以“天补大将军”的名义向唐朝藩镇发布文告说:“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吾将入东都,即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这个文告把斗争锋芒集中于唐统治者,分化了敌人的营垒,减少了进军的阻力。起义军不战而克洛阳。十二月,攻克潼关。唐僖宗仓惶出逃成都。黄巢率领起义军进入长安,百姓夹道聚观,起义军大将尚让向居民宣慰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建立大齐政权 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建立农民革命政权。以尚让、赵璋、崔璆等为宰相;并宣布唐朝官员三品以上者停职,四品以下者留任。还命令唐宗室、王侯、官员一律向农民政权自首。
黄巢败死 黄巢起义军犯了流寇主义错误,只知打仗,不重视政权建设。起义军进入长安后,没有乘胜追击逃往成都的唐朝廷,也没有去消灭关中地区的藩镇势力和中央禁军残部,致使假投降的凤翔陇右节度使郑畋得以纠集力量与起义军对抗;使唐朝廷亦得到喘息之机,利用南方财富,重新集结力量,向起义军反攻。
中和元年(881年)三月,唐朝以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率军进攻起义军。四月,唐军包围长安。次年九月,起义军驻同州的将领朱温叛变降唐。唐朝任其为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起义军处境更加困难。中和三年(金统四年, 883年),唐朝引沙陀贵族李克用前来进攻起义军。起义军退出长安,转向河南。又遭朱全忠(温)和李克用等部的追击。尚让叛变降唐。黄巢率千余人退至泰山,为唐军所追及,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自杀。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至此失败。
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黄巢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这次大起义历时十年,起义军转战于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纵横今十二个省区,行程数万里。这是我国农民战争少有的,在世界农民战争亦属罕见。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光荣革命传统。
(二)起义军给腐朽的唐王朝以致命打击。起义军虽然后来失败了,但唐朝的统治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三)起义军在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给士族地主以致命打击。从此以后,自汉魏以来曾盛极一时的门阀士族阶层基本上被消灭,广大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许多奴婢被解放为平民。阶级关系有较大变化,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也有所缓解。
(四)这次起义还表现出了农民的“平均”思想和要求。起义军领袖在称号上加以“平均”、“均平”等字样,虽然还不是明确的起义纲领、口号,但肯定是起义农民的主要政治、经济要求的反映。这样的要求的提出,在当时,对于农民起义很有号召、动员作用;对于后代的农民起义也有很大的影响。
3. 唐朝灭亡
黄巢大起义后,唐朝的统治已虚弱不堪,地方上的藩镇势力又有所发展,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各地节度使及一些刺史纷纷割地称雄,互相攻战。在经过兼并之后,形成了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据今河南)、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据今山西)、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据今陕西凤翔)、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据今河北北部)、镇海节度使钱镠(据今浙江)、淮南节度副大使杨行密(据今江苏扬州一带)、西川节度使王建(据今四川成都一带)等几个强大势力。其中又以朱全忠和李克用的势力大。朱全忠、李茂贞、李克用等都企图控制朝廷,以号令全国。此时朝廷里的宦官、朝官之争仍在继续,他们都分别勾结藩镇作为外援。天复元年(901年),朝官与宦官的矛盾尖锐化,宰相崔胤勾结朱全忠进军长安,宦官韩全诲劫持唐昭宗逃往凤翔,依附于李茂贞。朱全忠率军攻凤翔,李茂贞屡败。天复三年,李茂贞与朱全忠和解,杀韩全诲等人,并将昭宗交给朱全忠。昭宗回长安后,朱全忠杀宦官数百人,宦官长期专权的局面至此结束。
天祐元年(904年)初,朱全忠派其部下杀死宰相崔胤等人,又挟持昭宗迁都洛阳。当年八月杀死昭宗,立昭宗幼子十三岁的李柷(chù处)为帝,是为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废哀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自立为帝,即梁太祖;年号“开平”,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唐立国二百八十九年(618—907年),至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