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赢娱乐最新网站下载安装

时间:2019-08-20 13:50: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万赢娱乐最新网站下载安装# #万赢娱乐最新网站下载安装#】万赢娱乐最新网站下载安装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无忧考网万赢娱乐最新网站下载安装频道为你整理了《万赢娱乐最新网站下载安装》,助你金榜题名!
【篇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准确的是()

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B.产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产生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

答案D

解析古希腊的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它们反映的地理条件、经济形态和思想意识都有很大的不同,但都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故选D。

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D.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否定以神为中心,联系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可知是强调人的价值,故D正确。

3.古代东西方都曾展现出对人类自身认识上的自觉,其中主张正确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道德上的律己来调整社会矛盾的思想家是()

A.孔子苏格拉底B.老子普罗塔哥拉

C.孟子柏拉图D.庄子亚里士多德

答案A

解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以稳定社会秩序,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也主张用道德律己调整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

4.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作希腊的孔子。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孔子的思想注重等级,强调社会等级尊卑秩序,即推崇君主权威,故选D。A、B、C表述均属于二者的共同主张,不符合题干要求。

5.史学家雅各布·布克特认为,历某一重大事件具有“古代的复兴”“个人的完善”和“世俗化”三个突出特征。这一重大事件是指()

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宣传人文主义思想,符合题干要求的三个突出特征,故选B。

6.伏尔泰认为,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文艺复兴的“创造”主要表现在()

①诵读古典文化②批判神权统治③鼓吹人性解放④倡导思想自由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内容。①不属于文艺复兴“创造”的主要表现。

7.(2017·延边万赢娱乐最新网站下载安装检测)文艺复兴时期和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C.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故选A。B、C、D符合西方文艺复兴而不符合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均排除。

8.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虔诚信仰,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直接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答案A

解析由“只有内心虔诚信仰,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可知,马丁·路德强调虔诚的信仰,反对教会的说教。这一主张否定了教会的作用和神学的权威,故A项正确。

9.(2017·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联考)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

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B.为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奠定了基础

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体现的是理性主义,故D项正确。

10.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óu)”。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从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

B.在目标上看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

C.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D.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宗教改革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权威,故A项正确。

11.(2017·大同中学模拟)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明显超越了文艺复兴运动。其“超越”主要表现在()

A.批判教会的宗教专制B.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C.提出民主政体的构想D.倡导追求现世的成功

答案C

解析A、B两项是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共同之处,故排除;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出了很多美好的设想,文艺复兴运动没有这方面的思想,故C项正确;倡导追求现世的成功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所倡导的,故D项错误。

12.(2017·周口万赢娱乐最新网站下载安装检测)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很多启蒙思想家“借孔子和儒家思想之力,冲破了桎梏他们自己的神权以及王权,因而进入了现代社会”。这种现象表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中国文化在启蒙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

C.儒家学说与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蕴含自由平等与理性的特质

答案B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启蒙思想家……进入了现代社会”表明传统儒学思想曾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进程,故选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关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几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路德选集》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哥拉对神灵持何种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10分)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要说明。(10分)

答案(1)态度:怀疑神灵。根源: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相似: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抨击教会、教皇,抨击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关系:继承与发展。

说明: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冲击了神学的束缚;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宣传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得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恩格斯《反杜林论》

(1)材料一、二在体现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文主义体现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1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8分)

答案(1)共同点:都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抨击天主教会。不同:由思想主张发展为反对天主教会专制统治的政治运动(或材料一是思想文化领域,材料二是政治领域)。

(2)理论旗帜:理性主义。

主要学说: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或分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

【篇二】

一、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石培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材料说明()

A.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

B.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C.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

D.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封建社会承袭的“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等宗法观念,形成了中国封建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因而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故B项正确。

2.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答案D

解析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广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

3.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答案C

解析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与材料中“西周初年”不符,故D项错误。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公天下”主要体现在()

A.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

B.按照德才察举官员

C.布衣将相格局全面形成

D.依据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D

解析郡县制的设立是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是地主阶级建立政权后强化统治的手段,故A项错误;察举制按照德才选拔官员,故B项错误;西汉为了加强皇权曾形成过布衣将相的局面,故C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直接由中央任免,故D项正确。

5.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

A.皇帝个人*,官员唯命是从

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

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与皇帝*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可知国家公务注重文案书写,反映了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故B项正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是对官吏职能的规定与官吏拘泥行政规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与三公九卿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6.尚书本是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汉武帝任用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据此判断,汉武帝时的尚书应属于()

A.内朝官B.外戚集团

C.外朝官D.宦官集团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可知,汉武帝时的尚书属于内朝官,故A项正确。

7.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

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

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

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可知,群相制有利于加强相权间的制约,故D项正确。

8.《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

A.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

B.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C.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答案C

解析三省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没有解决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故A项错误;清朝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走向顶峰,故B项错误;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故D项错误。

9.史书云:“(宋)太祖鉴前代之失,集精锐于京师。”“禁兵者……皆以守京师,备征伐。”这表明当时的战略方针及其主要意图是()

A.分化事权——强化皇权

B.守内虚外——消灭割据

C.重文轻武——中央集权

D.精兵简政——抵御外患

答案B

解析“集精锐于京师”和“禁兵者……皆以守京师”反映的是“守内虚外”的方针。“鉴前代之失”指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备征伐”指在当时内有割据和外有边患的情况下皇帝随时都可调用禁军。“守内虚外”是当时北宋消灭割据、抵御外患的需要,也是当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只有B项正确。A、C、D三项所言“方针”均与题旨不符。

10.胡惟庸之子因在大街上纵马奔车掉下摔死,胡未禀报皇帝就将车夫杀死。皇帝大怒,让胡做出补偿,胡请求用金钱弥补,遭到贬斥。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胡党行动。这反映了()

A.胡惟庸打压内阁B.胡惟庸家藏万金

C.相权妨碍了皇权D.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答案C

解析朱元璋吸取元代末年相权加强威胁皇权的教训,再加上胡惟庸的飞扬跋扈,促成他废除丞相制度以强化皇权的举措,故C项正确。

11.《明书·职官志》曰:“太宗入践,极念机务殷重,欲广聪明措天下于理也。开内阁于东角门。”这充分说明了明成祖最初设立内阁的本意即在于()

A.加强皇权的统治效能

B.加强政府对人才的笼络

C.提升东角门的政治地位

D.处理东角门的紧急军务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内阁制度是明代政治中强化君主集权与行政效能下降之间矛盾运动的产物。解题关键是紧扣“极念机务殷重,欲广聪明措天下于理也”,A项正确;“欲广聪明”也为因应“机务殷重”之所需,并非设立内阁本意,排除B项;C、D两项与题意不符。

12.军机处刚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其所反映特点与如下军机处所为相一致的是()

A.不识字小太监任服务人员

B.大臣职务由皇帝临时交办

C.章京年初一也须当差入值

D.大臣膝处用圆布中置棉絮为衬

答案C

解析题干史实反映的是军机处“勤”的特点。A项反映的是保密性;B项反映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与题意不符;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C项符合题意;D项所述是由于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的,久跪辛苦,大臣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这样跪着就不疼了,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总结前代或历代中央地方关系的得失时,中国史学家常用轻重、干枝、首尾等关系作比喻。……外重内轻可能引发割据分裂的局面,促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有导致亡国的危险,这是宋、明两代的结果。

——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周振鹤《传统中国为啥难处理好中央地方关系》

材料二

图一图二

宋朝建立后,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宋太祖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和“右文”“重文”的价值取向,制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为后继者以“祖宗家法”的形式继承下来。——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外重内轻”与“内重外轻”的含义,并归纳材料二两图政局所产生的问题有何主要相同?(16分)

(2)材料二所指“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宋太祖确定“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使得宋代地方行政组织呈现出怎样的突出特点?(10分)

答案(1)含义:“内”指中央政府及中央集权,“外”是地方政府或地方分权。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被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

相同:图一所反映的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造成王国问题与图二唐末形成的藩镇割据问题,同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与外重内轻有关。

(2)形成:唐末五代时期,武人操纵了由上至下的政权,专横跋扈,其时朝代更替多由武人倚仗军权而实现。

特点:用文臣到地方做州郡长官;将地方政府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尽量使地方官吏互相牵制。

解析第(1)问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角度思考,关键在于理解“内”“外”分别指什么;归纳“相同”首先要明确“政局所产生的问题”是什么,尤其图一,反映的是汉初郡国并行制,问题则是该制度引起的王国问题。第(2)问“形成”要明确其在原材料句前的“前代”中指唐末五代;“特点”结合所学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设通判、收精兵等概括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四七,司马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

材料二知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老早就说了:“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1941年,主持复兴书院的马一浮邀请钱穆前往书院讲演,钱穆的演讲主题便是反驳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成见:“国人竞诟中国传统政治,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帝皇专制。余窃欲辨其诬。”马一浮听后,大为赞赏。——吴钩《宋朝是一个专制王朝吗》

(1)据材料一,概括归纳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的演变规律。(7分)

(2)材料二所述钱穆的论述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试以唐、明两代初期中枢机构的变革为例论述这一观点。(19分)

答案(1)规律:皇帝利用自己的身边亲信来分割相权;相权一次次被分割,相权越来越分散,而宰相的职务并未被取消,体现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

(2)观点: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观点是片面的。

论述:

唐朝:皇权相权是划分的,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唐初三省长官集体议政于政事堂,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明朝:政府由一个皇帝来*。明太祖时中书省被废、丞相被罢,说明中书省、丞相的设置不符合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中书省综理机务,丞相高踞百官之上,对皇帝的权威构成潜在威胁。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实际上是由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从而保证一切的军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解析第一问,首先明确,材料一反映了司马光论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的演变。材料表明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大权在握;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曹魏时期,中书开始抬头,尚书的权力渐被侵蚀。东晋以后,门下省开始抬头,中书的权力又被分割。第二问,所论述的观点据“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反驳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成见”概括即可;需要明确钱穆的观点是唐朝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明朝可以看作皇帝*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