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 官网

时间:2019-06-28 15:22: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太古 官网# #太古 官网#】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那么你知道山西地貌怎么形成的吗?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太古 官网欢迎阅读参考!



【山西地形地貌特征】


1、山地丘陵多平原少


从全省范围看,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也称两山夹一河,东部太行山脉、西部吕梁山脉、以及哺育山西儿女的黄河支流汾河谷地。地貌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的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由北向南排列依次为大同盆地(海拔1000~1100米)、忻定盆地(海拔800~900米)、太原盆地(海拔700~800米)、临汾盆地(海拔400~600米)和运城盆地(海拔400~500米)。省境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残塬、台地、谷地、平原等交错分布,据初步量算,全省的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地形各占40.0%、40.3%、19.7%大体成4-4-2分布;而各地市分布比例状况又相去较大,分别是:雁北地区45.8%、31.0%、23.2%;朔州市34.5%、34.3%、31.2%;忻州地区53.5%、36%、10.9%;吕梁地区42.4%、49.3%、8.4%;晋中地区45.3%、38.0%、16.7%;太原市56.8%、25.5%、17.7%;阳泉市34.9%、64.6%、0.5%;临汾地区29.2%、51%、6.2%;长治市35.9%、44.3%、19.8%;晋城市37.5%、51.3%、11.2%。平原面积虽小却又是人口及其经济活动的集聚区,适于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有限,制约了耕作业的发展,广阔的山丘陵,适合林木与草坡发育,为林、牧业提供了充裕的基地;加之山区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又为工业及副业开拓了前景。从而有利于综合发展和多种经营。


2、地表黄土广布地面侵蚀强烈


山西普遍分布着黄土,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随着地势起伏和下伏基岩地形的影响,黄土又集中成片分布在吕梁山脉以西的晋西沿。黄河诸县与陕北陇东的黄土高原主体连接,覆盖厚度大多在100--150米。此外黄土还散布于山麓洪积台丘、洪积扇、山间盆地、台地、山间宽谷等处,一般厚度30~50米。黄土地貌的主要形态类型有:黄土残源、破碎黄土源、梁状丘陵、峁状丘陵、缓坡丘陵、黄土台地。还有山间黄土盆地、黄土坪、宽谷阶状梁坡等。黄土分布地区,水土资源大量流失,地力减退,耕地缩小,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据初步统计,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的60.8%。晋西二十九县,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9。6%,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高达2.9亿吨,占全省泥沙年流失量的63.0%。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平方公里沟壑长度4-5公里,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泥沙8,000-12,000吨.控制和防治水土流失,是改变山西自然面貌和发展山区经济、恢复生态平衡的当务之急,需要全力、成片、持久地开展。


3、整体地形南低北高呈阶梯状抬升


山西高原中部,是一串呈s形的断陷盆地所展布。从南到北,它们依次是运城及临汾、太原、忻定、大同等五个盆地。其盆底的平均海拔分别是320-400米、450-600米、700-800米、800-900米、1000-1100米。如果将各盆地看作是各个地势基面,从与运城盆地相似高度的陕西省关中平原起算,从南到北跨越山西全境,直至东北方向海拔约1,400米的河北省张北高原,地势呈阶梯状逐渐升起,平地跨度已达1,000米。从再大范围衡量,也可将其看作是从华北大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强调指明这一地势特征,不难看出山西省正巧处在纬度地带递变与垂直地带递变在顺向上的叠加,从而加强了自然景观的演替变化,使省境内自然地带的跨幅大为缩短。若以年平均气温这项指标对照,华北平原从南到北是14-10℃,山西省则是13-5℃.同纬度(北纬35°)差不多的运城与新乡,小麦开镰时间前后差不多;另一同纬度(38°n)的太原与石家庄,前者约推后一个月:而另一个同纬度(40°n)的大同与北京,则要推后一个半月。


4、山峦重叠山脉走向斜断


山西山地高耸,按地质力学构造体系,东部山地属华夏体系和新华夏体系,控制山体走向多呈北东向及北北东向;西部山地为祁吕贺大山字型东翼,走向南北向和北东向。这样的山势恰与夏季东南季风的来向相垂直,或成斜交,形成天然屏障,阻挡着潮湿气团,不易向内陆伸入。省境东部山地、晋东南高原和西部山地,地势抬升,迎风坡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600毫米以上;个别山区如五台山、中条山东段年降水量可达800毫米以上,芦芽山、关帝山亦达700毫米,气候颇为湿润。而背风面的中部盆地区和晋西、晋西北丘陵,年降水量只有400-500毫米。出省境再向西北,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河套等地,年降水量仅及200毫米左右。这都是山西地势阻拦东南季风所使然。在冬季,强大的大陆干冷气团,来势凶猛,长驱直入山西地势又难以沮隔,降温早,降温幅度大:海拔高起,气温低,冬季时间长。


5、山地高差悬殊挺拔高耸


全省境内处是五台山的北台顶。海拔3,058米,最低处在垣曲县黄河谷地西阳河口,海拔不足180米,高低相差2,800余米。全境的大部分地区,均在1000米以上,五台山区尤为高亢,高出2,500米的山峰有北台、东台、中台、西台、大黄尖山及黑位旦尖等十余座,素有“华北屋脊”之称。此外,芦芽山区的荷叶坪(2,784米)及黄草梁、管涔山顶十余座山峰,关帝山区的南阳山(2,831米)、赫赫岩、北云顶山、骨脊山等十余座山峰,海拔也都超过2,500米。这些山峰与周边山麓基面的相对高度均达1,500-2,000米。地势的巨大高差是各个山地形成自然景观垂直分异的重要原因。


6、山脉交错构成山结


所谓山结,即不同走向的山脉相交汇,从而扭结在一处,山结点一般海拔比较高。山西山地多,脉络一般较清晰,但走向不一。东部由北而南相互平行的长城山、六棱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山脉都呈北东向,但均受北北东向转南北向的行山脉所截,构成一些不太明显的山结。西部以吕梁山为主,由北向南包括七峰山、洪涛山、云中山、芦芽山、管涔山、黑茶山、关帝山、石千峰及龙门山,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南北长550公里;管涔山以南统称吕梁山。西部的吕梁山脉由北北东转北东向继而转为南北向,山结点较多,省境内突出的山结有:六梭山(2,375米)、五台山东台顶2795、黑驼山(2,147)、管滓山(2,603)、南阳山(2,831)、绵山(2,120)、高天山(1,820)、舜王坪(2,322)等对山结的认识,主要就形态而言,能便于把握局部地区的山势脉络,找出一定控制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质力学体系”的构造形迹在性质、级别、序次等方面的分析。


7、两大分水岭河流周边辐射


省境西面及南面,为黄河围绕;东面及东南面向华北平原陡斜,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向省境外放射流出,山西河流属山地型,它们一般长度较短、流域窄小、比降大、冲刷强、含沙量大;另一特点是季节性的河流多,其洪水期集中、枯水季节长及流量变率大。全省流域面积在4,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八条,它们是汾河、三川河、听水河、涑水河、沁河,桑干河、滤沦河、漳河。分属于黄河和海河两个水系,黄河流域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2%,海河流域占38%。分水岭大致从省境的西北向南斜穿而过。从地表水源看,山西为全国严重缺水省区之一。除盆地区和宽谷地段能引用河水灌溉外,地表水大量疏出省境。水库数量不多,库容有限,且多受泥抄淤积。黄河干流流经省境公里,谷深被高,水湍流急,尚难于大规模利用。



【山西矿产资源特征】


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按矿产种类划分为:能源矿产、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稀有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


已发现的矿产有120多种,已利用的矿产67种,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34种;


其中煤、铝土、耐火粘土、铁矾土、珍珠岩、镓、铂、沸石、建筑石料用灰岩的储量居全国之首;


金红石、镁盐、芒硝、石灰石、锗、铜、钴的储量居全国的第二位。


钾长石储量位列第三。


铁矿石、硫铁矿、钛铁、熔剂石灰石的储量居全国第四位。


生铁、铁合金、矿山设备居第六位,合成洗涤剂居第七位。变压器居第八位,发电量、钢居第九位。


山西主要的优势矿产资源除煤炭外还有铝土矿、铁矿及非金属矿;铝土矿是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优势资源,分布广且集中,仅埋深在400米以上的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截止1999年底,铝土矿保有储量9.89亿吨,占全国的41.57%,储量居全国之冠;其它如铜矿、铁矿、金矿及许多重要的非金属资源也都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居全国首位的铝矾土是山西另一个优势矿种,总资源储量为9.89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0.99亿吨;基础储量为1.07亿吨,资源量8.82亿吨,三者占铝土矿总资源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0.03%、10.84%和89.16%;


铁矿总资源储量为38.97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4.81亿吨,占总资源储量的12.35%;基础储量5.49亿吨,占14.08%;资源量为33.48亿吨,占铁矿总资源储量的85.92%。


硅、金、银、钼、石膏、硫铁矿、石墨、金红石、石棉等矿产也都有综合开发价值,开发前景十分诱人。


花岗岩、大理石、云母等储量也极其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煤层气资源量可达30-35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而山西预测储量约为4-5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1/7至1/5。



【山西的气候特点】


山西省地形多样,海拔落差大,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山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气候类型分别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按干湿程度分类,大部分地区为半干旱气候,仅亚高山区及晋东南地区为半温润气候。


全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炎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气温差较大。各地温差悬殊,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气温递减。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14℃之间.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温度一般在5-7℃之间。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8-10℃临汾、运城盆地年平均气温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之下.夏季全省普遗高沮,7月份气温介于19-28℃之间。


地面风向紊乱,风速偏小。降水的季节变化受季风影响显著,年内各季降水童、各地形降水量差异悬殊。春、秋两季各占15%--20%,夏季占50%-60%,冬季占2%-3%。降水量的年际变率也相对较大,各地年降水相对变率介于18%-33%。


东南部降水较稳定,西北部相对变率大,降水保证率低。云量少,日照充足,无箱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灾害性天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