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翻倍输平投

时间:2019-06-26 14:33: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 中翻倍输平投# #中翻倍输平投#】中翻倍输平投是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从中翻倍输平投开始,同学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开。高一成绩很好的同学可能中翻倍输平投成绩并不理想,而有些同学却能成为黑马。因此称之为分水岭并不为过。一旦被别人在这时候甩下,再想赶上可能就要费数倍的力气,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年的蜕变。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中翻倍输平投》,希望可以帮到你!

【篇一】


一、选择题

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据此判断,孔子的评价标准是()

A.历史功过B.阶级立场

C.客观事实D.伦理道德

解析:C“管仲之器小哉”指管仲虽有治国之才,但却不能严格修身正己。“管仲相桓公……受其赐”指管仲辅佐齐桓公霸于诸侯,匡正天下,百姓至今仍在受惠。从而可以看出孔子评价管仲不只是看小节,更能从大是大非处认识管仲。故C项正确。

2.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解析: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对个人的为人处世影响很大,是其他学说无法相比的,所以梁启超说: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A、C两项是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的原因,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B.勤俭节约C.忠孝为本D.国富民贫

解析:A材料中孟子主张明君应该让百姓富足;荀子认为府库充实而百姓贫穷,容易造成社会混乱甚至政权的覆灭。由此可见,儒家主张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安定。故选A。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来讲,大多为百姓而“鸣”,只有一家为统治者而“鸣”,它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解析:B为统治者而“鸣”即为统治者服务,法家的“集权观”“法治观”“改革观”符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割据的需要,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选B。

5.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解析:B从材料中“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可知该思想强调加强政府力量,“节制资本”体现了法家的抑商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

6.(2013武汉四调)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解析:B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7.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是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变革时期,许多思想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时代的变革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B。A、C、D三项都不是诸子百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排除。

8.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现象始于()

A.秦代B.汉代

C.唐代D.宋代

解析:B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以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他把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结合起来,这样新儒家思想成为汉武帝的治国思想。

9.“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D题干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D。A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理学的思想主张。

10.(2013年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和“天命攸(所)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儒学,以“天人感应”为基础,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

11.如图是一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思想流派时整理的示意图,这一思想流派是()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B据示意图,分析备选项,法家在秦朝受到推崇,A项错误;道家和墨家从来就不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C、D两项错误。

12.(2013江门模拟)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君权神授”思想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D.理学思想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是实现思想的统一;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统一,故二者都体现了“大一统”思想。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

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荀子思想观点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抓住荀子思想杂取百家的特点及其生活时代进行回答。第(2)问,首先明确材料二中,董仲舒是在推崇荀子,朱熹是在否定荀子。其原因是西汉初年吸取秦亡教训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在南宋,先秦儒学复兴,朱熹推崇孟子,提倡人性本善。第(3)问,据材料信息“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结合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法制社会等实际需要,分析荀子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

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2)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

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南宋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

(3)在社会分化和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建立秩序的思想对整合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健全法制建设和改善政府管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型题目,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①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②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③“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③“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④“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略。

【篇二】

1.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欧洲急风暴雨般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直接促进了下列哪些文学流派的兴起和发展()

A.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D.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引发了浪漫主义对现实的失望,批判现实主义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揭露。古典主义出现在17世纪,现代主义出现在19世纪后期。

2.雨果在赞扬某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这位文学家是()

A.雪莱B.拜伦

C.贝克特D.巴尔扎克答案D

解析考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从材料“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可判断为批判现实主义。

3.法国19世纪的一位作家写道:“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种种式式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确。”这位作家属于()

A.浪漫主义流派B.现实主义流派

C.古典主义流派D.现代主义流派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刻意追求的一种准确”,可知这位作家追求艺术的“真实”,这反映了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作家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故选B项。

4.1957年,小说《在路上》在美国出版,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下列作品与《在路上》风格一致的是()

A.《西风颂》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D.《十日谈》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1957年”和其创作风格来看,该作品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西风颂》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荒诞派的典型作品,《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故选B。

5.19世纪70年代,西方绘画领域出现了印象画派。下列主张不属于该画派的是()

A.“光线是绘画的主宰”

B.“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

C.“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

D.“从风景变化的光线中,捕捉色彩的魅力”

答案B

解析B项属于立体画派,其余三项都属于印象画派的风格。印象画派主张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6.画家库尔贝绘画的对象往往是工人、农民、家庭主妇等,有人批评他是“崇尚丑陋”,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库尔贝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印象派D.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从材料信息可知,库尔贝追求逼真地描绘社会现实,这属于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7.《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右图)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强调标新立异,而不注重写实。这幅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现代派美术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使用各式各样的新材料。这幅绘画体现了这一特点。

8.一位同学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中,有以下几个小标题:“默片时代”、“有声时代”、“黑白时代”、“彩色时代”。该同学的研究课题有可能是()

A.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B.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C.电影的发展历程

D.电视的发展历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默片”、“有声”、“黑白”、“彩色”是对电影发展历程的描述,反映了电影艺术不断进步的过程。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缈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卜赛女郎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不止。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故C项符合题意。

10.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答案B

解析曹雪芹的《红楼梦》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衰落的必然历史命运,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罪恶,故B项正确。现代主义文学出现在20世纪,故A项不正确;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出现在19世纪中叶,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故C项不正确;《红楼梦》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代表,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近代文学代表,不是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故D项不正确。

11.下图是法国画家卡米耶·毕沙罗所作的《夜色中的蒙马特大街》。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精心地捕捉了俯瞰的蒙马特大街车水马龙的喧嚣情景,预示了20世纪未来派画家所热衷描绘的景象——现代都市快速运动节奏。这种“未来派画家”属于()

A.浪漫主义美术B.印象画派

C.现实主义美术D.现代主义美术

答案B

解析作品着色上并没有采用现实中的色彩,以补色体现景物的明暗变化,用原色做适当调整。以细碎的笔触体现光的颤动,造成模模糊糊的形象。画面中街道宽广,行人与马车都是速写而成的,简练、灵动,景物朦胧模糊、跳跃闪动,各种暖灰、冷灰、深灰、浅灰构成一幅格调高雅的城市风景。总而言之,作品风格与特点说明其是印象画派。

12.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世界上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五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在新年的第一天观看或收听。中国中央电视台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这一文化盛况说明()

①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艺术②维也纳音乐是世界上新潮、流行的音乐③音乐艺术走向大众化④电视艺术的发展有利于音乐艺术的全球性传播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为切入点,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说明历史事件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可知①③④说法符合题意,故B项为正确答案。②说法与事实不相符合。

13.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宋)苏轼

材料二19世纪上半叶,世界处于强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浪漫主义应运而生。

材料三早年由于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特别是《第三(英雄)交响曲》以及《第五(命运)交响曲》,都以英雄为主题,表达了斗争胜利后的快乐,激发着人们的斗志,激励着人们与命运斗争。——人民版必修三教材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画种?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画种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各举出一位19世纪英法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写出其主要作品。

(3)据材料三,指出这些作品蕴涵的时代精神。

答案(1)画种:文人画。(或山水文人画等)

特点:诗、书、画、印相结合;强调个性表现;不求形似,只求神韵;讲究借物抒情。

(2)背景:社会动荡;人们对现实不满。

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国:拜伦——《唐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或雪莱——《西风颂》)法国:雨果——《悲惨世界》。

(3)时代精神:向往民主革命,追求自由平等。

解析第(1)问关键信息是:“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特点结合教材回答即可。第(2)问比较直接,结合材料回答即可。“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第(3)问结合材料中的“蕴涵着革命的力量”“斗争胜利后的快乐,激发着人们的斗志,激励着人们与命运斗争”即反封建、追求自由平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材料二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世界文学发展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使两个时期文化交流加速的原因。

(3)面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文化交流,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等国的文化侵略,应该抵制;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被侵略国家应当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本国文化。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认。

(2)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20世纪50年代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

(3)第二种。看法:资本主义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被侵略国家要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交流中充实和发展自己。

解析本题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史料,提供了一个新的答题平台,考查战后亚非文学发展状况。第(1)问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提炼。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难度较大,首先判断观点的正误,然后就这个观点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