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存百分百优惠券怎么用啊

时间:2017-05-25 17:20: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南木

让旅客无法忍受的是,航班延误后航空公司缺乏通情达理的处置措施——扯皮和推卸责任是许多旅客的遭遇。

从2017年1月1日起,《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将执行,这对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士来说不啻为利好。新规对航班延误有了明确定义——航班实际到港挡轮挡时间晚于计划到港时间超过15分钟,即可确认为延误。专家解读称,飞机在地面滑行的时间,被明确算入航班计划时间内。

航班延误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流量管制、天气恶劣、飞机故障,等等。多数旅客在航空公司明确解释延误原因后,都能够理解和体谅。毕竟,与飞行安全相比,早点儿还是迟点儿到,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让旅客无法忍受的是,航班延误后航空公司缺乏通情达理的处置措施——扯皮和推卸责任是许多旅客的遭遇。

新规让我想起了不久前的遭遇。我预订了某航空公司从上海到北京的机票,经常坐飞机的人都知道,京沪二城拥有全国最密集的航班,发生延误的概率自然更高。因此,在那趟航班起飞前,我通过App查到预计延误的信息,就果断放弃登机,改坐同在上海虹桥始发的高铁。果然,坐上高铁没多久,App就提醒我:那趟航班预计延误近一个小时。

因为我没有实际登机,机票未经使用,按照民航规定可以退票。但是,当我以航班延误为由致电航空公司要求退票时,接线人员告诉我,虽然起飞延误了近一个小时,但是落地时间只延误了9分钟——电话那端,接线小姐语气似有“抱歉”地告诉我,如果再晚落地1分钟,就达到了那家航空公司的退票标准。

听上去无懈可击。为了9分钟纠缠,是我太较真了吗?但是,这仅仅是落地时间,飞机落地后,还要在跑道上滑行,直到飞机在停机位上停稳,可能又要十来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如果以舱门打开来算,落地晚了不到10分钟,旅客“真正延误”的时间至少有半个小时了。

我很不甘心,在中国民用航空局消费者事务中心留下了投诉留言,表达自己的困惑。两个工作日以后,我接到了航空公司的电话。这一回,航空公司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对方说,登机时间没有变化,发生延误是由于流量管控,因此不能认定为延误。这个理由让我更加难以接受了,登机时间不变,把人“晾”在机舱里,还成了未延误的理由不成?

几轮较量下来,我已精疲力尽,不愿为了几百元的机票继续“较真”了。但是,偶然在网上看到的一张航班时刻表,又让我对航班延误的认定产生了新的疑惑。

一位民航爱好者在其博客晒出了一张上世纪70年代京沪间的航班时刻表。其上,京沪间航班所需时间不到2小时。再来看看2016年最新的航班时刻表,首都机场到上海虹桥机场之间的航班多为2小时10分或2小时15分。是飞机越飞越慢了吗?应该不会,上世纪70年代我国民航多用苏联制造的飞机,尼克松访华后才逐步引进波音707客机,跟现在的飞机相差的不是一两点。

如果天气好,没有流量管控,我们会幸运地遇上飞机提前落地。这当然不是飞机飞快了,而是现在的航班时刻表,已考虑到了航班可能发生的延误。这解答了我的困惑。先前我乘坐的航班,起飞延误很长时间,落地居然没有延误多少,不是因为中途飞机加速,而是航班时刻表就“设计”进了这种延误,认可延误的常态化。

《航班正常管理规定》的出台,给旅客维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是,我更希望飞机能够真正地“快”起来,让公众看到更符合实际的航班时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