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
①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如:3.5÷5=0.7
②当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如:3.5÷0.5=7
①商×除数=被除数(通用)
②被除数÷商=除数
2、商的近似数:
根据要求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决定商要除出几位小数,再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例如: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二位小数可停下来;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三位小数停下来…如此类推。
3、循环小数问题:
①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如:0.37、1.4135等。
②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如:5.3、7.145145...等。
③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如:5.3...、3.12323...、5.7171...
④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的数字,叫做小数的循环节。
如:5.333...的循环节是3
4.6767...的循环节是67
6.9258258...的循环节是258
⑤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方法:
⑴只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⑵例如:只有一个数字循环节的,就在这个数字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有两位小数循环的,就在这两位数字上面,记上小圆点。
有三位或以上小数循环的,在首位和末位记上小数点。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2、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那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也叫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4、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
5、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①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②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平移的基本性质:
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②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平移图形的画法:
①确定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②将关键点按所需方向平移所需距离。
③按原来图形的连接方式依次连接各对应点并标上相应字母
1、运用旋转设计图案的方法:
①选好基本图案
②根据所选的基本图案确定旋转点
③确定旋转度数
④依次沿每次旋转后的基本图形的边缘画图
2、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
①先选好基本图案
②依据基本图案的特点定好对称轴
③画出基本图形的对称图形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2、整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3、倍数和因数:
整数a除以整数b(b≠0)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b是a的因数,a是b的倍数。
注: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4、补充知识点:
①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②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偶数和奇数的定义: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4、补充知识点: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5、6的倍数的特征: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
6、9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
①列乘法算式,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那这两个数就是这个自然数的因数。
②列除法算式,想这个数可以写成哪些除法算式,算式中的商和除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2、表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①列举法
②集合法
3、找倍数的方法:
用这个数和任意一个自然数(0除外)相乘,所得的积都是这个数的倍数。
4、判断两个数是否成倍数关系的方法:
①列乘法算式,用积判断
②列除法算式,如果商是非零自然数且没有余数,就成倍数关系
5、表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①列举法
②集合法
6、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2、合数的定义: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3、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①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5、3;
②如果还无法判断,则可以用7、1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7,11等。
注: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①加减法变化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②乘法变化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2、拓展知识点:
①多个数相加减,关注奇数,如果奇数的个数是奇数,结果为奇数;如果奇数的个数为偶数,结果为偶数。
②多个数相乘,关注偶数,只要有一个偶数,结果即为偶数。
3、运用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例如: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通过奇偶性规律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
1、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
①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②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
③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
④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的方法进行比较
⑤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
注:图形面积相同,其形状可以是不同的
2、补充知识点:
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形所占格子的多少来确定。
二、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1、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答案的面积。
2、将图案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案的特点,将整体的图案分割为若干个相同面积的小图案,通过求小图案的面积,得出整个图案的面积。
3、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的面积。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3、梯形的底和高: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注:高和底的关系是对应的。
4、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②从这一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
5、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②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形一条边上的高。
6、用三角板画梯形的高的方法:
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梯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
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S=ah
二、三角形的面积
1、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三角形面积=两个相同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底和高,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因此: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底×高÷2
2、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
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则:S=ah÷2
3、补充知识点:
决定三角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三角形的底与高的长度,只要底和高相同,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梯形面积=两个相同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上底+下底)×高÷2
2、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
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和b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则:S=(a+b)h÷2
3、补充知识点:
决定梯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高的长度,只要上下底的和与高相同,不同形状的梯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
二、真分数与假分数
1、真分数:
像1/2、1/4、2/3、3/4,…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
特点:分子都比分母小,分数值小于1。
2、假分数:
特点: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与分母相等,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3、补充知识点: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因为在除法中,0不能做除数,因此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也不能是0。
2、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用分子除以分母,把所得的商写在带分数的整数位置上,余数写在分数部分的分子上,仍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
3、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将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是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的一个是它们的公因数。
2、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方法:
①列举法:运用找因数的方法先分别找到两个数各自的因数,再找出两个数的因数中相同的因数,这些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再看看公因数中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
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小的数的因数,再看看这些因数中有哪些也是较大的数的因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的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例如:找15和5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可以先找出15的因数:1,3,5,15。再判断4个数中,哪几个也是50的因数,只有1和5,1和5就是15和50的公因数。5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③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④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0除外),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⑤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⑥短除法。
注:偶数与所有奇数的公因数是1;一个数与它的的倍数的公因数是它本身。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2、最简分数的含义:
像1/3这样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1了,不能再约分了,这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3、掌握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数的公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公因数去除。
4、补充知识点:
比较分数大小时,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直接比较,有些时候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可以采用约分后进行比较的方法。
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2、通分的两个要点:
①和原来分数相等
②分母相同
3、分数大小比较:
①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②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4、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的方法:
用通分的方法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5、补充知识点:
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1、组合图形:
有几个简单的图形拼出来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
一般运用的方法是“分割法”和“添补法”。
①分割法:即将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图形。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
②添补法:即通过补上一个简单的图形,使整个图形变成一个大的规则图形。
二、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①数格子的方法
②根据不规则图形确定近似的基本图形,量出求基本图形的面积是所需要的条件算出面积。
公顷是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用字母表示:公顷→hm2。
即: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大小:
①400m跑道所围成的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②1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m2,200间这样的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是测量或计算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用字母表示:平方千米→km2
4、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注:①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
②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①“不可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示为“可能性是0”
②“一定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示为“可能性是1”
③当可能性是相等的时候,用数据表述是“1/2”
2、相关应用:
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自主地设计一些活动方案,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既要考虑费用,花费的钱尽量少;又要考虑合理利用,尽量没有空位或剩余。
二、图形中的规律
1、摆三角形:
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以后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需要增加2根小棒,摆n个三角形的小棒数量=3+2×(n-1)=2n+1
2、点阵中的规律:
第一个点阵中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中有2×2=4个点;第三个点阵中有3×3=9个点,由此推出第n个点阵中有n×n=n2个点。
三、尝试与猜测
①逐一列举法:
按一定的顺序,从假设1只鸡开始,逐一列举,直到找出答案。
②取中列举:
从各取一半开始列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列举的方向,尽量缩小列举范围。
①先找出两个数各自的倍数(限制一定的范围内),再找出公有的倍数,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倍数,看看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注:两个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此只有最小公倍数没有的公倍数。
②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大的数的倍数(限制一定的范围内),再看看这些倍数中有哪些也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50以内)
可以先找出9的倍数(50以内)有:9,18,27,36,45,再从这些数中找出6的倍数18,36,18和36就是6和9的公倍数,18是最小公倍数。
③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④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0除外),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⑤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⑥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1)(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2)(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3)(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1)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3)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2)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3)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1)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2)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3)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4)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1)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2)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3)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4)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1)利润=售出价-成本
(2)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3)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4)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5)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6)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