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团聚,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过洋节,而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却一知半解。所以这一主题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习俗和传统道德。中秋节在吸引大家吃月饼之余还传达着爱家的信息;重阳节是尊老爱老的节日等等。在活动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让民族精神在活动中表现得更透彻。
本主题主要围着三个目标进行教学,一是了解一年有哪些节日以及影响广泛的节日,初步了解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和习俗;二是掌握一些查找、收集资料的方式方法,学习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和处理;三是强化学生对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的关注。
《传统节日》这篇识字课文,是以“三字经”的形式呈现的。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主要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来展开。
我预期的设想觉得春节、中秋节这两个节日,同学们学起来应该是很轻松的,正如: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就如:春节,对于这个节日的日期知道的孩子寥寥无几,习俗更不用说了,现在每个地方的习俗已经变了很多,所以连春节要干些什么都不知道,就算出示贴对联的图片,孩子们还是不知道,知道的就是放鞭炮,这些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春节的知识孩子们都是茫然,更别说其他的节日了。
我们国家每个节日都要放假,目的就是让人民不要忘记自己母国的重要日子。可是,现在有一种普遍现象,城市里的节日氛围比乡村还要隆重,节日味道更浓,那么在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他们不可能随时进城去过节啊,怎么办呢?只能玩着玩着就过了,比如端午,大人们都处于繁忙的季节,能弄几个粽子吃一下就不错,其他的在电视上看看或者玩累了睡了想都没想过,又何来知道习俗呢?
想到这儿突然觉得心酸,他们大多数的知识就靠老师补给,老师说了,证明他们听过了,回去可以看看电视,翻翻课外书,就这样而已。
一、适量的讲。用“四两拨千斤”和“牵一发面动全身”来说明讲的适量也许是适合不过了,在课堂上当讲而讲,讲则必精。在《小马过河》一文中,我抓住“评”字,引导学生评价小马的优缺点。接着,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感悟说说从哪些字、词、句中可以体会小马的优缺点。
二、适度的讲。所谓“适度”的“度”,就是从学生的认知度出发。教师的讲应该让学生能够接受,应该依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例如《小马过河》一文的教学中,学生朗读妈妈对小马说的话出现困难时,我花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讲,通过讲唤起学生已有的体验,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身临其境。
三、适时的讲。课堂中教师的讲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小马过河》,在谈到小马的优点时,有学生说小马很“厉害”其实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小马的“勇敢”,只是苦于一时没有确切的词语形容,这时候我便抓住小马的话引导“刚才这位同学说小马‘厉害’,那么小马究竟厉害在哪里呢?我们一起读读小马的话,体会一下小马的语气,就会明白了。”这一番“讲”,使学生的思维找到了“支点”,他们通过朗读马上体会到了小马的“厉害”在于它的“勇敢”,在于它的“敢干尝试”。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小马虽然勇敢,但是没有妈妈的正确、耐心的鼓励是过不了河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多讲少讲并没有界限,关键在于“意”,而不在于“形”。小马一定要自己过河,妈妈也可以尽情地说。文本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只在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
因为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把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先是角色扮演,让孩子在充分朗读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就是讨论前置小研究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明理。
开课时我先从水果入手,开课问孩子喜欢吃什么水果,课文中就讲了有一只小猴子去年种果树的事。然后请四人小组选择一节来演一演课文内容。之后就带领大家来讨论前置小研究设计的两个问题:
1、小猴子为什么一个果子都没吃到?
2、如果今年你种果树,你要怎么种才能吃到果子?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意在让孩子首先从故事中明白做事要有耐心这个道理,孩子们通过讨论出了理解课文这个浅显的道理以外,学生们还提出小猴子吃不到果子因为它不懂科学知识,这些“农谚”要是他在种地前就能知道就能下定决心耐心等待了。有的说:“春天是种树的季节,小猴子种呀!拔呀!过了季节果树就成活不了了。”有的提出小猴子太笨了,他不拔树,在旁边再种其它的果树不就行了,所以他吃不到果子。
第二个问题意在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几个孩子不仅明理,还能想到小猴子它“又浇水又施肥”值得我们学习。有孩子说:“我今年种树要把地来分一分,几种水果就都能种了。”还有个孩子提出:“我有办法在一年之内所有的果子都能吃到!我第一年种梨树,它五年结果;第二年我种杏树,它四年结果;第三年我种桃树,它三年结果;第四年我种樱桃树,它两年结果。这样在第六年我就能吃到所有的果子了!”我一听,这真是个好办法,还没等我大力的表扬。又有学生提出:“如果把周森楷的办法倒过来,这样就能从第二年到第六年每年都吃到不同种类的水果了!”我不由得感叹孩子的聪明,不仅让孩子懂得做事要有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孩子们还知道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做事得动脑筋,这样能事半功倍!
本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久旱无雨,齐王决定向山神求雨,聪明的晏子用自己的才智劝齐王不要求山神、河神,应该求百姓。齐王接受了劝告全国各地多挖水井灌溉农田,齐国的庄稼不再枯黄,百姓也不再饿肚子了。
课文后面安排了会认字、会写字和朗读、理解课文的要求及反义词练习等练习内容。
二、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和朗读理解课文。让学生弄懂晏子是怎样劝说齐王的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优点:
在学习《晏子劝齐王》这篇课文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用讲故事导入新课:古代有一个人,个子很矮,他是齐国的大臣,有一天,他去出使楚国,楚国国王想捉弄他,便在国门的旁边挖了一个矮矮的小门,请晏子进入。晏子心知楚国人想侮辱他,便心生一计,针锋相对说道:“我今天是出使狗国,要钻狗洞。”楚国人十分尴尬,只好灰溜溜地打开大门,晏子大摇大摆地进入。我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晏子真聪明!让小看他的楚国刮目相看!”“我真佩服他!”“晏子虽然个子很矮,却这样聪明,压缩的都是精品啊!”……没想到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真意外!看来真不能,小瞧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然后,我特意用彩色粉笔板书“劝”,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中谁劝过谁,怎样劝,使学生对“劝”字的含义有个透彻的理解。
第二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晏子怎样劝齐王?教学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先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看图质疑,然后让学生重点探讨“晏子怎样劝齐王?”主要通过分角色读、个人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去理解晏子怎样劝齐王和齐王怎样回答。之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重点分析研究了晏子第劝齐王的语言艺术,尤其是段落中出现的两句反问句。
四、教学缺点:
学生们在第二课时中,对于晏子是如何劝齐王的都有很多想法想表达,但是时间很紧,很多学生没能够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我遵循“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到少数民族朋友家里去做客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识字教学中注意把握其层次性,为了体现随文识字的原则,采用了字词→句子→诗文的形式来学习,即由字词带出句子,对其中需要重点记忆和容易读错的字词着重强调读,如“蒙族、遮住”等词,后再进行诗歌的整体朗读。
在教学课文内容时更是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学习第一小节时,我通过让学生找出关键字——“乐”来概括家的特点,无需太多的言语,学生便能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学习第二到五小节前,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环节——收到新疆朋友的邀请函。通过听听信上的内容,既能了解新疆朋友的家和那里的特产,又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在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几段,这就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得到的更多,也真正落实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一理念。在学完第六小节后播放《爱我中华》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入境的诵读……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情感得到更进一步地升华。这样寓美育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爱国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课堂上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重视与学生互动是我日常教学中一贯的追求目标,本节课我也努力做这一点,遗憾的是——在学生交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时,由于年龄、知识的局限学生能说出来的风俗比较少,如果我能从我们所熟悉的汉族的一些风俗习惯说起,为学生打开思路,那他们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认识将有更大的空间!
现在,我就本节课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让这节课起到良好的效果,开课我以一张学生喜欢的图片小鹿引课,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在学文的的时候,先是从整体入手,让学生从总体有个了解,课文是写小鹿造桥成功,獐子铺路失败。而后带着这个问题细读课文,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2、向学生展示教师基本功“三笔一画”中的——简笔画。在处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采用了将所述内容用简单的几笔线条勾勒出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小鹿造桥、獐子铺路的原因。这样做既简单又省时,比反复枯燥的讲解要巧妙得多,让故事更加形象、更加直观。
3、创设情境,让朗读指导不再枯燥、呆板,让教学重点、难点自然突破。课文的第2—7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在教学时我在要求学生默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在学生朗读之前,我首先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小鹿一天会干些什么,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小鹿的劳累,有了这些铺垫,再指导学生去朗读就觉得轻松多了。另外,在突破难点时,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会、去感受,说出发自内心的话语,感情到了,语言有了,小鹿的坚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出来,小鹿做减法的意义就会在情境中慢慢理解:“下定决心、坚持到底、愿望就会实现!”
不足之处:
个性化阅读不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特的体会,有的孩子认为小鹿很有决心,有的认为小路很辛苦……教师却“一刀切”地要求学生读出小鹿的辛苦和不怕困难的意味,从而压制了学生的个性。
故事很吸引学生,课堂延伸环节中,我出了这么两个问题:想想自己平时有没有乱发脾气的时候,遇到烦心事时你会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讲自己,也揭发别人,一时间课堂气氛鼎沸,热闹非凡……
正在这时候,一向不爱说话的赵掉槠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爸爸就爱发脾气。发起来就和电脑较劲,拼命玩游戏……”话音未落,于翔就抢过了话“我爸爸更爱发脾气,那他一脚把我从客厅踹到了厕所里,我可疼了……”看着他的笑脸,可我分明感觉到了留在孩子心底的痛,是呀,他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可见这事对他的伤害有多深。我的眼光掠过每一个学生,无意中瞥见郭昊脸红红的,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见我看他,他的目光马上移开了。我心里不由咯噔一下,啊,想起来了,我昨天刚刚对他疾风骤雨地批评了一顿,原因是他在还没建好的篮球架下投石子,给班级减了分,更让我恼火的是我刚刚在班里强调过,于是……我的脸一下子红了,眼光躲闪着,不敢再正视每一个学生,费力镇静了一下情绪,我再次抬起了头,大声对我的学生表达了我的歉意。面对我的真诚,孩子们刚开始有些意外,一会儿就明白了,接着就七嘴八舌地安慰我。心再次被感动,多纯真的孩子,他们小小的心灵真的是一张洁白无暇的纸,他们爱自己的老师,而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今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为人师表”这四个字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