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三历史教学反思 篇一
课堂教学,其实并不是想把课堂设计的多复杂繁华,而是尽量的把这节课的内容落实到学生身上去,不求花哨,只求实效。但是在上这节课中,我明显感觉到时间不足,在后面的时候,为了抓紧上完本课,所以后面的内容就压缩了,语速快,比较仓促。教研组长建议,前面讲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可以简单点,后面详细点。或者,分两课时上。这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欣赏和讨论的方式进行的,那么在问题的设计上的不合理,也是导致这节课出现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下面来具体说下。
问题设问的广度。不同层次的问题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基础性设问宜于思维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综合性设问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像《阿拉丁与神灯的故事》出自哪部著作,是基础性设问;像分析阿拉伯为什么能创造如此灿烂的文化,则属于综合性设问。不同广度的设问,才能拓展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设问的方向性。为思而问还是为知而问,这就是设问的方向。如果问伊斯兰教的经典叫什么?这就是为知而问,它只起到复述知识的作用。
所以如果还要重新上课,那么这节课的外部知识扩展和问题设计上都需要改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时刻注意:
(1)要提取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是科学设问的前提。如为了让学生们了解伊斯兰教创立的原因,采用阿拉伯半岛激烈动荡和变革时期的背景资料,这就是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因为这些材料能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用于构建学生思维的情境,是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2)要试图萌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思考,鼓励探究。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给学生播放《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动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索,并从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3)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建构式学习。让学生能基于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思维探索内容,进而在头脑中建构出新的概念。
2.初三历史教学反思 篇二
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给予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表达观点的学生展现机会的同时,一定要关注相对薄弱、拘谨的学生,给予他们话语权和针对性地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教与学的过程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初三历史教学反思 篇三
本课线索明确,且知识点难度稍大,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一是看图,学历史(识图学史法)。通过看地图,将比较空洞的历史事件还原于具有空间立体感的历史真貌中。带领学生感受中古欧洲庄园。
二是列表格。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把晦涩的数据内容对比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直观准确地概括庄园法庭的概况。
三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科大讯飞提供的影音素材等),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上历史课的兴趣。如:播放《中世纪农村》的视频,真实画面比老师的任何语言都更能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后续的内容做好铺垫,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升华。
四是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概述、分析、与教师一起完成板书内容、课堂练习等交流记忆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够寻求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拓宽历史课程的学史能力教育。
在本课教学当中,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但是,由于教材内容所限、深度所限,依然以教师讲述为主,如果能找到一种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就会更加理想。
4.初三历史教学反思 篇四
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离学生非常遥远,学生能搜集到的资料非常少,在学习本课时,联系地图与地理知识给学生介绍,设计表格让学生对比学习,一目了然。分析探究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研究历史文化遗产对历史的发展和今天社会的影响与作用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了三大古国的主要特色,即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围绕此中心展开教学。设计几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神奇的金字塔是怎样修建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共同点?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教会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历史实际分析历史结论。5.初三历史教学反思 篇五
今天我在向学生解说“金字塔”的有关内容时,极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围绕"谁建造了金字塔"这个切口比较小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渠道,特别是从网上搜集材料,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展示时,我要求他们用口头的形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完善或辩驳,这些目标基本达到。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大的不足是课堂辩论时间太少,未能充分展示学生们的辩才,使他们感到意犹未尽。历史教学中,必要的课堂辩论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可取之法。
首先,学生的辩论涉及了史学的思维方式或规则,很有典型意义;
其次,课前及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各组成员是否出现过由于观点的变化而发生的调整?小组成员是如何协作、探究、交流并取得一致意见的?小组之间是如何听取他人意见,如何用事实来坚持己见或修正结论,或反驳他人的?就研究性学习而言,对这些过程性问题的认真观察、指导和说明是不可缺少的。
其三,在观看实况录像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想、讨论与问题似乎还可以进一步展开作一些介绍,这里面往往会有深化研究性学习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