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学会“先做自己该做的事,再做自己想做的事”。当然这个认知养成的过程一定是曲折反复的,我们也要调整心态,发现问题后及时去修正。然后可以通过教他们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让他们学着去进行自我管理。这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通过完善评价、奖惩制度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自主的成就感以及失信的后果。
在所有的监督中,唯有自我监督更加具约束力。如果孩子们从小能够学会面对自己的良心,他们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懂得自我反思的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不会因为缺乏自制力而陷入一些两难的境地。
其实,《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我至少八年前就认真读过,并在书中做了很多详细的批注。但这次读到这本《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后,才惊觉原来读书笔记竟可以集结成书,而自己当年的阅读还是太浅薄了。匆匆写下书中给我感触深的两个片段,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深阅读勤写作,追光而行,步履不停。
书中提到,儿童对自然界的认知与成人不同,儿童认为世界是“新鲜的、崭新的、美丽的、充满了奇迹和令人兴奋的”,而对于成人,卡森认为“热爱美丽和心存敬畏的天性来自明亮的眼睛,但它在大多数人还没有进入成年的时候就已经变得迟钝,甚至消失殆尽。这真是我们的不幸”。如今,许多儿童都缺失经常亲近自然的机会及经验,这种缺失称作"童年的自然缺失",这种缺失归根于多方面的因素,有些是文化或制度方面的,有些是个人或家庭的。
在“户外自然游戏场所”这一章中,提到了“在开发或改善幼儿户外游戏空间时,需要牢记惊奇感在幼儿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论户外游戏空间提供了什么,它都应当让儿童获得美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尤其重要的是,儿童游戏的场所应当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惊奇感,这应当在每个评价户外儿童游戏环境的检查表中居于首位。这一段话很好地解释了改善户外游戏的重点在哪里,我们要始终围绕孩子们的兴趣,在环境中融入能引发儿童兴趣的材料,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整体发展水平。
书中提到的"虽然在户外游戏空间评价中,安全问题很重要,但是它应当仅被视为整体评价的一个部分。"我感觉现在很多幼儿园会有点过度重视安全问题而忽略了儿童真正的需要,忽略了儿童需要获得身体和脑力的挑战性,以及与自然的直接互动。因此,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如何将自然元素融入为幼儿提供的空间和场所的操作性建议,如:尽量减少沥青的使用;将花园和自然小径纳入进来;提供丰富的开放性材料(棍子、种子、泥土、沙等);合适的野生动物等。慢慢地加入这些自然元素让幼儿园越来越充满自然气息。
在“把户外环境带入室内”这一章中,把自然元素带到室内,教育者可以用自然材料进行环境装饰,也可作为课程主题开展活动,在课室多增添一些关于自然的书籍、图书。"自然可以被用作课程环境创设、儿童活动和经验的整合性背景。"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实现儿童在室内也能接触自然,促进儿童学习和欣赏自然环境的目标。活的动植物也应当融入室内环境。让儿童参与到照顾、观察动植物的成长过程,可以引发儿童学会关爱更广阔的自然界,培养儿童对生命体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感。但是涉及到圈养小动物的问题,教师要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选择哪种动物?暂时圈养或长期地喂养?而且要考虑到儿童在这个过程中的健康安全问题等。重要的是能通过喂养和照顾小动物的方式让儿童怎样以关爱和负责任的方式亲近自然。阅读了这本书,我对自然教育有了新的理解,也了解了许多环境科学、自然科学的这些以前不清晰的概念,如亲生命性、自然智能、蜂鸟模式、共享资源、共同的世界”视角等。闪读让我增长了许多新知识,对未来的实践教学也势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缓慢且坚定地成长!
亲自然类书籍对早期儿童了解自然的形成自己对自然界的态度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室增加适当的"亲自然类书籍"和故事,并在教室内与儿童分享是很有必要的,鼓励儿童关爱自然。
在“成人的角色”这一章中,成人在儿童的创造性游戏中的作用更多的是分享,而不是教授。我们要明白自己在与儿童之间的定位与角色,并不是至上而下地教授知识,而是平等地分享,与儿童一样,常常保持好奇心,一起发现与学习,促进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创造性游戏与学习,并为儿童提供指导与建议。
“蜂鸟模式’这个词形容太棒了:“作为观察者或见证者盘旋在周围,而不是更传统的说教式指导者”。在儿童的自然游戏中,我们要允许孩子自由、自主、创造力和意识的自然发展,成人要适当地做旁观者、适当地介入。
一个开放性问题允许很多不同的答案,没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我们要问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当儿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经验时,他们就会加深对此的理解,这有助于培养儿童深入讨论和观察探究的能力。
儿童与成人能拥有悠闲的时间与安然的心境,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情。想一想,能经常置身于大自然中,能随时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看天空,听着虫鸣与鸟叫,在自然环境中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感知自然之美。
阅读了这本书,我对自然教育有了新的理解,也了解了许多环境科学、自然科学的这些以前不清晰的概念,闪读让我增长了许多新知识,对未来的实践教学也势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翻阅第一章,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因为内容是我现在工作中所需要的。其次,这本书不似一些书讲述高深理论,离我们感觉很远。它的陈述方式更像有一位导师,就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你在观察中的一些问题,并用具体的案例,可借鉴的、解决的方法让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引发我进一步深读它的兴趣。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知道,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到完善。
因此,我们应科学的观察幼儿,这是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习的基本功。应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好的观察者。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了解每一名幼儿,才能寻求出较好的教育方法促进其各方面良好的发展,所以说观察是了解幼儿特点及促进发展的良好开端。而教师把自己观察所见记录下来进行分析与反思则是促进幼儿良好的发展及提高本身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生活中,深刻的认识到不同的孩子都有各自的情感、行为和学习方式。在一个班里,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正确指导。我们在班级生活中都有可能碰到好动调皮的幼儿,他们不愿遵守班级常规,影响他人,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通过细心周到的观察,才有可能发现这些孩子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仔细观察他们的兴趣点,并且多与他们交往,教育他们怎样的行为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怎样的行为受到排斥。同时,对他们的每点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悅,使他们逐步改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合理使用,更好的开展观察儿童这项工作。
我觉得在实施观察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明确了观察目的后,才能找寻相对应的理论背景材料,才能有的放矢的按照目标去观察幼儿,评价和分析他们的各种作品,可以了解他们如何与别人交往,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幼儿老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幼儿在活动中,随时会演绎着不一样的故事,我们通过现场抓拍照片、视频等方式把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演绎成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的表现是随着他们身体状况、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要想当好这个观察者,就要随时观察记录幼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教育对策,使教育真正落实到幼儿身上,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实施观察活动时,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只有我先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后,才能找寻相应的理论支撑,才能有目的的按照目标或者《指南》去观察儿童,进而搜集相关的事实材料。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在观察过程中,我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等等。看到了这么多的观察法,再结合我的实际工作,想想我在平时的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时,大部分采用的是直接观察,非参与性观察,这就让我对幼儿的观察受到了局限性。同时,我还学到,虽然方法很多但是具体采用哪种或者哪些方法,还是应该根据观察的目标和幼儿活动的现实情况而定。根据观察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列出比较能反映问题的事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的观察。作为一个幼儿老师来说,我们的观察能力就好像医生的触觉一样,要随时随刻很好的捕捉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我们是一个观察者,更应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这本书用清晰的文字和准确生动的事例,细致入微地将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从具体的心理学、行为学概念到复杂的理论观点,再到观察记录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方法。我仔细研读后,对书中实验得出的结论与工作经历中的感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的实践也有了理论的指引。
“教师不读书、不学习怎么成长,怎么教育孩子?”是啊,孩子需要学习,我们老师更需要学习。要给孩子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我们教师要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观察孩子,以孩子为中心,真正成为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与孩子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
我们读书时需要三心:耐心、用心、静心。第一是耐心,我们观察孩子时候,就应该停下一切,用眼睛注视孩子,用温和的语言和孩子交流,而且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第二是用心,我们对待孩子时要接受孩子的一切情绪,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是主导者,教师是引导者。第三是静心,对于孩子的行为要直接询问、换位思考、帮其理清问题。看懂并看透每个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教师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分析出许多信息。这也是教师自我成长、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
对我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实用的。在我工作的时间里,我也带过一些“问题”小孩,对于他们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时也是非常头痛,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不科学,读完这本书后,我结合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
1、在面对这样有着行为“问题”的孩子们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给予的一定是足够的爱与耐心,其次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
2、平等的与幼儿沟通交流,洞察幼儿的心灵起伏,不可居高临下的说教与唠叨或是简单加粗暴的来处理,要发现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3、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后,家园要共同合力科学的解决问题。
4、耐心的教育指导,期待幼儿的成长花开。
虽然,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还是需要思考和下功夫的。没有什么所谓的“问题”儿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即使当幼儿的行为出现“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对症下药。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幼儿,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每一个教育细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促进也偶学习与发展的契机,能否发现细节、捕捉细节、解读细节、挖掘细节,并在细节中找到支持、引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提高一日活动的品质,直接考量教师的专业水准,折射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智慧与品质。有质量的一日活动,必然离不开许多精彩的教育细节。
关注细节,就是关注幼儿追求细节就是追求品质。在阅读第一章“伸出你的手——快乐的一天开始啦”后对晨间活动中来园问好、察言观色、来园记录、谈话等各个细节有了深一步的理解,知道晨间来园活动中有很多容易忽视的细节一定要关注。虽然其中的一些做法平时也在做,但本书把幼儿來园活动中一些琐碎的细节进行了有条理、系统地分析总结,并通过个个典型的案例,把幼儿來园的情况生动地再现在阅读者的眼前。
在阅读本书后,深刻体会到早晨的问好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幼儿情绪不稳定,对家人有很强的依赖。而他们在幼儿园美好的一天是从他们来园开始的,來园接待虽然只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一个小环节,却是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人、转换交往对象和生活环境的典型时刻,是幼儿一日愉悦情绪开启的重要时机。不同性格特点的幼儿在來园时会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情绪表现,采用不同的问好方式和幼儿进行互动交流,帮助幼儿调整情绪状态,以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后续的活动之中。
比如外向的幼儿,应给子热情回应的同时,更需要用动作、语言等进行暗示、引导,帮助其稳定情绪,明确后续活动的指向,并提示其注意活动规则。对于几天没上幼儿园、情绪有些不稳定的幼儿,应给子更多的热情,借助拥抱、悄悄话等比较亲密的方式快速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对于慢热型的幼儿,更需要一个温暖、宽松的环境,以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教师应给子更多的关爱、细致的照顾和交流,主动地抱一抱、亲一亲孩子,以建立亲密的、可信任的关系,还可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食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与教师进一步自由、愉快地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主动和老师、同伴问早问好,积极、愉悦地参加活动。
让我们从每一天和孩子的第一句话、第一个微笑开始,春风润物般地走进他们的心灵,酒下阳光和温暖,共同开启美好的一天。
在还没有阅读到此书之前,我对如何开始观察,如何来记录观察能说是脑中是空白的。但通过认真的对每一个章节进行通读后让我获益非浅本书章节的内容在安排上步步深入,引领着我们逐步掌握观察实施的全过程,其中的一些观察实例的呈现相当惹眼,称其为工具书,是因为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幼儿早期学习目标,能正确地帮助你去进行定位,明确目标,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其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能帮助我更好地建构起自己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怎样观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经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其中以具体实例一步步教我们如何呈现观察.让初学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具体的操作与记录方法从而对每的观察确定目标和目的,详尽观察情况的记录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将自己观察得到的发现与工作实践联系起来。
真正做到学会观察,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练习、实践、反思;才能做到科学、客观,有效。
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生动的著作。
在“节奏”一节里,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己行为的外在目的,并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大效益法则”。这引导他运用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刻内到达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发奋做某些似乎没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自己一瞬间就能够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这时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忙这个儿童。这是正因成人不明白儿童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他的手,不把手的户外看成是儿童工作本能的第展现,就可能成为儿童工作的障碍。
无论是做为家长还是老师,我都曾正因看到儿童试图去做一些在成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的活动而去阻止他,甚至变得恼怒,如果儿童企图反抗,结果往往是以儿童“不听话”而告终。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务必使自己的内心作好准备。务必系统地研究自我,以便发现自己身上某些具体的缺点。而不好只注意儿童的坏脾性和如何纠正童错误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然后他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上海特级教师应xx说:“阅读可以使人领略到现实生活中可能无法企及的事物。阅读使我们超越了空间、时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得以自由地活着。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无所不及的广阔的生活。”可想而知,阅读对于这样的一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不仅成就了她的专业,还提升了她的境界。
回想,以前的我也爱阅读,可如今,参加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很少去阅读了。有时候明明深有感触的东西,却不能很好地去表达出来,其实这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对教学技能知识的掌握以及写作的水平。同时,好问的孩子们总是向我们提出疑问,天文地理无所不及,想我也总是被他们问蒙掉,不经常读书,怎么能自如应对呢。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所以,与书为友,相信我们会获得更大的收获。
观察也是需要方法的,并不是盲目地随便乱看,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的安排和需要,有一定的观察重点,持之以恒,再结合“听”、“问”,走进孩子,慢慢积累,经验就会随之增长。所以,多些时间来观察孩子,你的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发现。
不积小流,无以成海。要做个会挤时间的老师,挤一点时间来学习、来充实自己,你的教育经历也会随之有意义。
路遥,一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以其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风格,将农村那些时代变革中的“新鲜”事儿描绘得栩栩如生。小说中浓墨塑造了两兄弟孙少平、孙少安,他们二人的精神结合就是我心中的偶像,也是我的精神支柱。
孙少平,平凡的一生,却有着不平凡的精神世界:奋斗不息,坚韧不拔、勤勉务实、锐意进取。高中年代,家境贫寒,吃不饱穿不暖,但他认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虽见同学吃好穿好,心里不禁生起羡慕之情,但他从不向家里提半分要求,而是以书为友,倘佯于知识的海洋,远离攀比。
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当了三年教师,后来成了一名煤矿工人。他坦然面对低潮的人生,不卑不亢,不灰心丧气。他没有被农村那种传统意识所淹没,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大胆往外走,独自闯下属于自己的天空。正如书中所说:“农民家的孩子啊,他们的第一堂功课就是劳动!”孙少平从小就将劳动看得高于一切,因此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树立了自己的信心,儿时小小的自卑也烟消云散了,闲暇之时便给工友们讲书中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和哥哥分家后,他独自一人撑起了这个几世贫穷的家。这种自立自强,敢闯敢拼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年轻人要有自己的梦,不要一辈子依靠父母。难能可贵的是,孙少平还有那份对奶奶、对父母的孝心,对姐妹、对朋友、对同学的爱心,让人深深感动。毫无疑问,孙少平就是一个在逆境中逐渐成长的人才,然而他哥孙少安,我更钦佩。
孙少安,正应了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他人穷志不短,6岁开始为家里干活,上了小学,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班里第一,老师一致认为他是个读书的料。可小学毕业后,家境窘迫,懂事的孙少安自动退学,和父亲一起下地干活,养活一大家子人,供弟弟、妹妹上学,帮扶姐姐过日子。由于为人一向坦诚,乐善好施,他凭借着可贵的吃苦精神赢得了村里人的信任,全票通过当选为生产队队长,被大家称为是双水村后生中的“能人”,这位被广大读者称为负重前行的跋涉者,他醒目的成绩是自主创业办砖厂,带动村民奔小康。苦难没有让他屈服,挫折没有让他后退,他坚强地生活着,终于成为一名成功的“农村强人”。
平凡的世界,苦难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精彩的人生。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卷首语写道:“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读完《平凡的世界》就如在夏日里的清晨推开窗子,呼吸到第一口空气,闻到第一缕花香,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走进平凡的世界,感受它的平凡与不平凡。我将一如既往在平凡的生活里,追寻不平凡的精神世界。
曾经看到有人这样评价书中的人物:像孙少安一样奋斗担当,像秀莲一样做个好妻子,像田晓霞一样真诚热情,像孙少平一样闯荡拼搏,像田润叶一样勇敢去爱,像李向前一样默默付出。书中他们都是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个体,但他们用各自的人生经历诉说不平凡的故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挑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坚韧、拼搏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显得格外动人。孙少安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农村的土地上努力耕耘,试图改变家庭的命运;孙少平则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勇敢地走出农村,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故事中的人物,都在磨难和困境中逐渐积累经验和智慧,仿佛是在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困境是无法克服的。
书中所描绘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也令人动容。亲人间的相互扶持、朋友间的真诚相助、恋人间的深情厚爱,这些情感纽带让平凡的世界充满了温暖与力量。让我们明白,即使生活充满了坎坷与挫折,真挚的情感依然能够给予我们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这本书也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个世界既有善良和美好,也有丑恶和黑暗。但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黑白来区分这个世界,而应该用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它。命运或许无法完全掌控,例如不能选择出生的家庭、不能选择遭遇的困境,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这些挑战,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同的人读《平凡的世界》会有不同的感悟,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内心的世界,让我们在平凡中找到伟大的意义。
跟随路遥细腻而深厚的笔触,我仿佛漫步在一片悲壮的岁月之中。在《平凡的世界》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与痛苦。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主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只是普通的人,过着普通的生活,再平凡不过。他们或因为贫穷而无奈,或因为爱情而痴狂,或因为友情而坚定。他们的选择和抉择,都是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他们朴实无华,却拥有着明亮的灵魂。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磨砺,却依然用坚持和勇气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我被书中的人物所深深地吸引。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就像孙少平一样,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并不需要多么荣耀,只要能够坚持做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就已足够。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生活的真谛不在于追逐物质的富有,而在于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满足。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点滴,只要我们有“心”,无论是平凡的工作,还是平凡的生活,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人生的复杂。它教会了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梦想,用平凡的力量创造不平凡的人生。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在这个繁华迷乱的时代,生活的琐碎和挫折并不能阻挡我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我们仍然要相信自己可以凭借着双手创造出奇迹。身处平凡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勇者,要用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迎接我们未知的明天。
平凡并非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拥有。我们应该用平凡的生活去书写自己的故事,只有在平凡的世界中提高自我,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勇敢地前进,努力拼搏,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生命的体现不只看长短,还要看其存在的厚度,珍惜自己的坚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才是真正的“活着”。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华丽和虚荣,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实现。人生不是既定的轨道,而是辽阔的原野,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争取、拼搏。
扩宽眼界,刷新自我。书中的人物兰花,在农村那个闭塞的环境中,呼进呼出的都是封建的空气,她又能怎样?因为眼界的狭隘,仅因王满银的一点恩惠便嫁了他。对于王满银成家后天天溜达、不劳动的行为,却又无可奈何,苦苦支撑着这个快要分崩离析的家。
她的人生让我们感慨万千,更说明了扩宽眼界的重要性,那么刷新自我需要什么呢?
刷新自我,仅需一步之遥。因为村中的初中班垮了,让孙少平结束了教师生涯,同时也意味着他要成为一介农民,可受过教育的他又怎么会甘心于此呢?他挣扎于泥潭之中,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另辟蹊径呢?如若顺从,他的手脚,将会永远被束缚于这。远方似乎有东西在召唤他,他不断的做着远行的梦,勇气战胜了未知,他去了黄原城。
再后来,他也感觉自己逐渐成长为大人,完成了蜕变。这些都是迈出那勇敢的一步所带来的,这些成果的背后,如果没有勇气的支撑,恐怕早已溃不成军。并且在打工过程中,他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耐。这些都是由勇气所堆砌成的。他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让他刷新了自我,迈向了人生的下一个路口。
刷新自我,需要人一己百。兰香是家中的小女儿,一直在读书。她理解父母的不易,家庭的困难,自身机会的难得,所以她很努力。在他人打闹时,她在学习;在他人打扮自身时,她在学习;在他人谈恋爱时,她仍在学习。老天也是不负有心人,让她考上北工大。在那里,她学习到了更先进的思想,了解到了更发达的科技,适应了更开放的文化。
她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从那个封建的泥潭中脱离,她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展现着自身的风采,这一切的一切根本,皆从"努力"二字发端,并以此为根,长出其枝繁叶茂。
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死局,对于满盘死子,无从下手,茫然无措。那么这时,我们要去刷新自我,坚信枯木也会逢春,铁树也能开花,打破自身固有的限制,迈出步伐,在成长道路上步步生花。
主人公福贵的人生充满了不幸和苦难。他目睹了家族的兴衰,承受了亲人相继离世的痛苦。但他从未屈服于命运,始终顽强地活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的情节所感动。尤其是福贵抱着家珍一步步走向西村口的那段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绝望。那种无声的悲痛,让人不禁泪目。
《活着》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坎坷和变数。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成熟和坚强。福贵虽然历经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对待生活也从未失去信心。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同时,《活着》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教会我要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坚定地活出自己的价值。在余华的笔下,《活着》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生轨迹。它告诉我们,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坚韧的,只有顽强地活着,才能迎接更好的未来。
总之,《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生命,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坚定地活出自己的价值。
早前就读过余华的《活着》,疫情期间二刷了这部作品。作者以一种平静的口吻向读者讲述了徐福贵充满波折的一生。福贵出生在地主家,一出生就衣食无忧,少年时期成为了纨绔子弟。在赌博中,输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的家产,沦落至为三餐温饱而奔波的佃农。而后,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所有的亲人相继离去。他亲手埋葬了所有的家人,之后与一头老牛相伴。
初读《活着》觉得故事很压抑,整本书里没有希望,每当福贵一家燃起希望之时,生活便给他们沉重的当头一击,把他们再度拉入痛苦的深渊。有时候我会想结局会不会有什么反转。然而作者就是无情地揭露了一个事实:活着注定是要与苦难和挫折相伴的,人生是没有一帆风顺的。活着实属不易。福贵的一生与苦难为伴,仍活着。不禁感慨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相较于福贵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却仍时常抱怨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于是我便时常告诉自己知足常乐,懂得感恩。
疫情期间再读《活着》,又是一番新的感悟。“活着”这个词在打击和困境下,是充满力量的。它不单是与命运的抗争和呐喊,更是一种接受,接受自己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接受生命中所有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接受现实给予我们的无聊,跌宕,苦难和幸福。接受命运给予的种种,感激他,仇恨他,拥抱他,但是不抛弃他。正如作者所说“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就像作者说的,“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输掉了家业,家还在;经历了生死,命还在;福贵更是在苦难中品尝了生活的滋味。所以除去苦难和不幸,他的生活里是有幸福快乐的。
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那都是属于自己的经历。不断地提高思维的宽度和内心的包容度。学会拥抱不完美的自己,以一种姿态去书写自己的人生。苦乐参半的人生里,爱自己,便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看完《活着》,想说说关于“活着”。突然发现很难去说,这样广大却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句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活在永恒的国度里。而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没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没有永恒的价值,愚昧地活着;没有永恒的期待,艰辛地活着。也有人只看到所谓的另一部分,于是没有现实的根基,形而上地活着;没有脚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没有真理的指引,被动地活着。
为了所珍贵事物,为了所爱的人,抑或是为了看到未知的未来?
那么,如果像《活着》的主人公福贵那样,所珍贵的事物已经不在,所爱的人悉数离去,未来已无可期待,我们还为什么而活?
福贵小时候是当地地主家的孩子,家境优渥,家里有一百多亩地。但那时的他贪图享乐,赌博输尽了家产,福贵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开始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奔波。他历经战乱、磨难、病痛,坚强地活了下来,但他身边的亲人、好友却相继在那混乱、贫穷的年代离去。故事的结局,福贵身旁仅剩一头老黄牛与他相依为命。
福贵没有了亲人,被自己当做全部希望的外孙也因为自己的小小疏忽而死去;他的收入来源仅有他和老黄牛种的几亩田地。他坦然的等待着自己死去的那一天并在头枕下放了十块钱,给将来帮他收尸的那个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人与福贵相伴,没有家产能保证他衣食无忧;他也不再期待自己的未来,只是与老牛一起在田里缓慢的耕作静静地度过他活着的每一天。
福贵用近乎陌生人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悲剧和喜剧。福贵曾以为自己的享乐才是重要的;在家产输尽后,他开始拼命的工作,希望能弥补自己的过失;而在他被抓壮丁,从战场上逃回来后,他越来越觉得家人才是重要的;而在他所有的亲人都离去后,他没有了牵挂和依靠。他只有一头老黄牛,却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消极、不愿意去回忆过去的悲伤,而是乐观地面对现实,认真耕田以满足自己基本的衣食所需。在这人间,他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可以留恋的东西了。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生命是那么的脆弱,脆弱到几把蚕豆就可以带走福贵外孙的生命。
珍贵的事物,也总有逝去的那一天。
未来,也许不尽如我们的期待,甚至不会再让我们去期待。
但我们依旧值得,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